粒轩书院 > 历史军事 > 明朝大昏君 > 第26章 杨慎的使用

第26章 杨慎的使用(2 / 4)

。可是听到朱厚熜这句话,杨慎却是静了下来。

因为不敢随便说。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宋史当中说王安石的。王安石此人是北宋改革家,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评价很高。但是在明朝的时候,王安石的评价一般。

或者应该说,从南宋开始一直到清末,王安石的评价都不怎么样,或者说评价是非常低的。戊戌变法的时候,变法派为了他们变法的正当性,找出了王安石,然后吹捧王安石,才让王安石的地位陡然出现巨大变化。那个时候变法派给王安石按上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的称号。

但那都是近四百年之后的事情。

现在不少人都把王安石打入了“奸臣”行列,把北宋灭亡的责任推到王安石身上。不过杨慎考虑的不是王安石的评价问题,而是王安石推动的变法问题。

朱厚熜是什么意思?

朱厚熜也想要变法,要推行新政?

杨慎不得不考虑。

因为杨慎的老爹就是杨廷和,是现在的内阁首辅。目前杨廷和正在推行自己的新政,是不是朱厚熜这个新皇也认为明朝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

朱厚熜这是表明对于杨廷和目前推行政策的肯定?还是认为杨廷和推行的政策还是太保守,应该更加激进?又或者对于杨廷和的新政不满意?

这些事情杨慎都要考虑。

看到杨慎第一时间没有说话,朱厚熜反而是笑着道:“杨师,朕最欣赏的是‘天变不足畏’这句话。”

“臣愿聆听皇上的想法。”

“朕看到这句话,先想起来的就是‘大禹治水’。天地运行,自有其规律,日食月蚀,也是自然现象,和皇帝、阁臣毫无关系。上古时期发生水患,若是君主或者宰辅失德发生的,那么君主或者宰辅改正就可以。怎么会发生十几年时间?难道说这十几年君主和宰辅都在失德?而且那个时候是尧舜这样的上古君王在的时候,难道是因为尧舜此等上古君王失德,所以老天降下惩罚?大禹治水,正好表明水患和这些没有关系。正因为没有关系,大禹才能够战胜水患,最终完成伟大功业。而且大禹治水的时候发现其规律,完成了疏而不堵的治水策略,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治水。”

杨慎仔细的思考朱厚熜说的话。

和朱厚熜接触这段时间,杨慎明白新皇虽然年幼,但聪慧异常。没想到14周岁的小皇帝,竟然还能够从“天变不足畏”当中想到了“大禹治水”,还能够说出一番如此的话。

不过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因为皇权天赋,这是皇权能够高高在上的原因。如果皇帝自己否定皇权和天地之间的关系,那么皇权的神秘性、正当性都会受到质疑。

杨慎是大才子,对于这一点更熟悉。朱厚熜是皇帝,可以说这些话。但杨慎是臣子,这种话可不能随便说。

因此杨慎不敢回应这些话。

“朕在安陆之时,粗略的翻过‘齐民要术’、‘梦溪笔谈’。这都是人们发现天地运行的规律,运用规律,为生活服务。如果我们能够准确的判断天地运行的规律,知道哪一年会有水患,哪一年会有旱灾,旱灾之后会有蝗灾,一旦我们能够掌握这个规律。那么对于我朝的农业,就会有巨大的推动。”

“皇上,会有具体规律吗?”

“一定会有的。”

朱厚熜点头。

不过很快笑着道:“朕希望能有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可以发现这些规律,用在我朝方方面面。当然天地之道,玄虚难测,不谈也罢。朕今天说的,也只是随便聊聊。杨师,大明朝乃天朝上国,周围国家都受大明文化的影响。这是不是表明大明在文化上,完全凌驾于周围那些国家?”

“皇上,可以这么说。”

朱厚熜的思维太跳跃。

杨慎都赶不上趟。

刚刚还在谈论天地运行规律,突然之间又开始谈大明文化。朱厚熜都这么说了,杨慎还能怎么说。不说杨慎本人也认为大明文化是最好的文化。就算他不这么认为,在朱厚熜面前,他还能说大明文化并不先进,这不是找死吗?

朱厚熜不找他麻烦,天下士子都会找他的麻烦。

“那么孔圣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该怎么理解?”

刚开始的时候,它根本就不认为自己面对这样一个对手需要动用武器,可此时此刻却不得不将武器取出,否则的话,它已经有些要抵挡不住了。浴火重生再强也是要不断消耗的,一旦自身血脉之力消耗过度也会伤及本源。

“不得不说,你出乎了我的意料。但是,现在我要动用全力了。”伴随着曹彧玮的话语,凤凰真火宛如海纳百川一般向它会聚而去,竟是将凤凰真炎领域收回了。

炽烈的凤凰真火在它身体周围凝聚成型,化为一身瑰丽的金红色甲胄覆盖全身。手持战刀的它,宛如魔神一般凝视着美公子。

最新小说: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假太监:从给皇后做足疗开始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唐匠 穿越大秦,打造最强经济体 请公子出山 救命啊,始皇帝能听到我的心声! 诱她失控 大明:崇祯你且去,汝江山妻嫂吾照之 汉末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