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轩书院 > 历史军事 > 明朝大昏君 > 第36章 储备人才

第36章 储备人才(2 / 4)

袁卿,你怎么看?”

“敢于任事,清正干练。然其人性刚使气,不管是吏部考察,还是督察院外查,评分都不是很好。按照他目前的情况,想要升官估计问题很大。若想要提升级别,只能是去南京六部。”

袁宗皋担任吏部尚书也有一个月时间。

开始了解吏部选官的情况。大部分官员都要接受吏部考察,如果吏部考察评分很差的官员,他们是很难升官的。袁宗皋根据朱厚熜给的资料,下了自己的评价。

除非这名官员有贵人扶持,不然吏部和督察院这样的评分,在地方上根本无法升官,也没有任何机会入京。不过看在此人当了这么多年正七品县令的份上,稍微照顾一下,可以让他去南京六部提升级别。

“成绩很好。”

朱厚熜却是不一样的看啊。

脸上的表情满满的都是欣赏。袁宗皋是看着朱厚熜长大的,朱厚熜现在露出的表情,就是非常欣赏这名官员。因此袁宗皋忍不住再看了一下这名官员的履历。

桂萼,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官员。

正德六年的进士,被派到地方当知县。十年下来每次吏部和督察院考察,评分都不高。不仅和上官的关系不好,连和自己手底下吏员的关系也不好。

十年下来还在知县的位置上兜兜转转,丝毫看不到升官的希望。没想到这样一个正七品的小官,竟然被朱厚熜看上,也不知道是修了几辈子的福气。

朱厚熜道:“袁卿,你看看。一个小小的知县,清丈土地,多出来了四百顷地。地方豪强隐匿了多少土地,才导致一个小小的县城一成半的土地都被隐匿。本该入朝廷的赋税,进入了地方豪强手中。放在一府之地会有多少土地被隐匿,若是一省之地会有多少土地被隐匿。若给他一省之地,他能给朝廷清丈出多少土地出来。若是弄出十万顷地,能给朝廷带来多少赋税。此人大才,应该大用。”

听到朱厚熜的话,袁宗皋大惊失色。

立马是左右看了看,发现朱厚熜就留下了黄锦,连平时跟着朱厚熜的萧敬都不在这里。袁宗皋这才放下了心。

袁宗皋的心是砰砰的跳。

自家这个小皇帝,说的事情太让人惊讶。

清丈土地。

袁宗皋虽然一直在兴王府当长吏,但怎么可能不清楚现在全国的情况。从开国开始,到现在一百五十年,朝廷能够收税的土地减少了300万顷地左右。

300万顷地,也就是3亿亩的土地没了。而且相比起开国的时候,大明朝经过了一百五十年,光是开荒就比明初多了不少。但为什么交税的土地减少了这么多?若全算上,一百五十年当中交税土地的减少应该在400万顷以上。400万顷,和目前大明朝能够收税的土地规模差不太多。

目前大明朝一年能够收多少粮食,2400万石左右。若是那些隐匿的土地也能够收税,那么大明朝一年能够收5000万石左右的粮食。加上其他的一些赋税,大明朝的财政肯定非常富裕。

还有人口。

大明朝经过了一百五十年时间,虽然中间也有一些问题,但整体来说还是和平年代。可是这一百五十年下来,大明朝的人口一直没有增长,甚至还略微减少。就在六七千万人口左右晃悠。

怎么可能。

和平年代人口怎么可能一直在下降,这完全是不符合逻辑的事情。

那么人都哪里去了?

和土地一样,同样被隐匿了。因为在大明朝,只要是人就要交税,人头税可不是说着玩的。减少的人口都去了哪里,除了一些流民、贱籍之外,不少都是被地方豪强隐匿。

这个并不是什么秘密。

早在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时期,就已经有一些御史开始呼吁朝廷应该清丈土地。任何时代都不缺少聪明人。这些聪明人都看到了土地的减少、人口的减少,正在直接影响大明朝,甚至会让大明朝的财政崩溃。可是哪一个皇帝敢推行?目前隐匿土地最厉害的,第一就是那些各地方的藩王,往下就是明朝的权贵,再往下就是士绅集团,是地方豪强。

哪个皇帝有这样的魄力?

皇帝没有这样的魄力,皇帝下面的那些大臣也没有这样的魄力。所以虽然很多人提起这个事情,但这么多年下来,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却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去改变。

因此袁宗皋才紧张。朱厚熜说白了是藩王入继,是小宗入大宗,在根底上根本比不上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他们。可是怎么就敢。

看到袁宗皋惊惧,朱厚熜笑着道:“袁卿,朕没想过要清丈土地。”

暂时的。

最起码十年之内,朱厚熜是不会全国清丈土地的。因为朱厚熜还没有清丈全国土地需要的实力。而且再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之下,推荐全国土地的清丈,不一定能够得到正确的数据。朱厚熜要做好完全的准备,甚至在某些省份进行试验之后,才在全

最新小说: 汉末雄风 假太监:从给皇后做足疗开始 诱她失控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大明:崇祯你且去,汝江山妻嫂吾照之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请公子出山 救命啊,始皇帝能听到我的心声! 唐匠 穿越大秦,打造最强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