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轩书院 > 历史军事 > 明朝大昏君 > 第123章 第二次交锋

第123章 第二次交锋(2 / 4)

反是非常熟悉官场的官员,是一名相当聪慧的官员。一边上疏支持朱厚熜的主张,得到了朱厚熜的关注。一边在奏章当中表示,要退出礼部右侍郎的候选人名单。

谄媚皇帝做到了,毕竟是翰林院侍读学士,级别不低。翰林院侍读学士支持皇帝,和礼部官员支持皇帝是一样的效果。而且看看翟銮是多么的果断,竟然是直接退出了礼部右侍郎的竞选。那可是礼部右侍郎,谁能够轻易的放弃。但翟銮却如此的果断。

这样不仅让皇帝印象深刻,那些读书人也不能抨击翟銮谄媚皇帝。反而要赞扬翟銮坚持自己观点。杨廷和都有些反思,如此聪明的官员,自己怎么就没有发现。如果早发现,就能够早提拔用起来。

“都看完了。这里是礼部上呈的追封兴献王的奏折,再议议。”

为了这一次的廷议,王瓒再次以礼部的名义写了一份礼部关于大礼仪的立场。

和之前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有区别的话,那就是这一次的奏折,礼部写的更加详细,写的论据更加充沛。旁征博引,把历史上能找到的东西都找到了,一个一个进行分析。以此来表示朱厚熜追封兴献王为帝,追兴献王为考是多么的合理。

“陛下乃天子。从陛下论,兴献王为陛下生父,可尊封为兴献帝。”

这一次杨廷和亲自出马。

之前讨论的时候,杨廷和都不是第一个出马,而是让自己的小弟出马。但今天刚刚讨论,杨廷和就亲自上前。而且相比起上一次杨廷和是退了一步,真正的退了一步。

本来杨廷和只愿意尊封兴献王为兴献大王,认为这已经是看在兴献王是皇帝生父的面子上。兴献大王,已经是内阁认为的最高的封号,完全不同意礼部尊封兴献王为兴献帝。认为不应该随便封一个藩王为帝,这样有可能混淆皇统。

但这些日子情况一直不好,支持皇帝的官员越来越多。目前的情况和杨廷和预想的完全不一样,杨廷和本来认为朱厚熜的要求太无礼,朝野上下都会支持自己,反对朱厚熜追封兴献王为帝,追兴献王为考。可惜根本没有出现杨廷和以为的那种一呼百应的情况。甚至杨廷和以为会支持自己的那些朝廷重臣,以前和杨廷和关系很好的那些朝廷大臣,很多都选择中立,并不在这个事情上发表意见。

情况所迫,无奈之下杨廷和才选择退让。

不过杨廷和还是道:“然臣反对陛下追兴献王为考。自古没有继统不继嗣的道理,继嗣合一是上古至理。皇上追兴献王为考,追孝宗皇帝为伯考,臣绝不敢奉召。”

杨廷和虽然退了一步,但这个时候态度变得很强硬。

杨廷和可以在追封兴献王的问题上可以让步,但关于追考问题上,却是不能让步。朱厚熜如果不认明孝宗为爹,不以明孝宗为考,一定要以兴献王为考,那么明孝宗这一支就彻底断了。明孝宗这一支可是皇族大宗,是皇统正统所在。如果他们这一支绝嗣,等于是皇族大宗彻底消失了。

朱厚熜看着杨廷和也是无奈。其实所谓大礼仪之争,和杨廷和又有多少关系。历史上有过不少因为皇帝没有孩子,因此过继的例子。

都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继位的皇帝想要给自己亲生父母追封,而且都希望追封自己老爹为皇帝,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出身,自己的身份。但这样的事情,都会招致大臣的反对,被大臣给压制住。但那是因为皇权还不够强,是儒家道统压制了皇权治统。但到了宋朝濮仪之争的时候,皇帝已经开始占据上风,皇帝下面的那些宰执都倒向了皇帝,支持皇帝。也就是说皇权治统,开始压制住儒家道统。

明朝就更不用说了。

这可是皇权巅峰朝代,朱元璋连丞相制度都取消了。大臣想用儒家道统压制皇帝的皇权治统,哪里是那么容易的。历史上嘉靖皇帝就赢得了大礼仪之争,靠的就是强大的皇权,强硬的打压了朝廷大臣。

朱厚熜这一世玩的比历史上的嘉靖皇帝更要出色。

大礼仪之争发生之后,杨廷和明显没有了历史上那种一呼百应的威势,连和他关系比较好的大臣都选择沉默,选择中立。相反支持朱厚熜的力量变得很多,甚至到了现在勋贵那边都开始支持朱厚熜。

再说这几个月朱厚熜和杨廷和配合也算是很好。

偶有一些龌龊,但杨廷和要做的事情,朱厚熜一直是支持的。杨廷和想要成为中兴大明的内阁首辅,朱厚熜也愿意支持他。只要杨廷和能够给大明朝带来好处,能给朱厚熜登基前几年一个稳定的朝廷,那么朱厚熜就支持杨廷和。

朱厚熜登基之后,都如此给杨廷和权力了。杨廷和何必抓着大礼仪之争不放,现在更是亲自下场。说实话这个和杨廷和又有多少关系?大礼仪之争就算真的和儒家宗法制度相悖,但杨廷和用得着这样?且这样的状态和杨廷和一直以来的表现完全不一致。杨廷和是一个很懂得政治上的进退之道,且面对问题非常果断的一个人。之前和朱厚熜有过多少争锋,杨廷

最新小说: 执耳,权利的巅峰 大乾第一败家子 帝国皇太子,老子不干了! 假太监:从给皇后做足疗开始 汉末雄风 皇九子,开局被贬,我有华夏名将 诱她失控 唐匠 历史长河【浮生】 新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