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轩书院 > 历史军事 > 明朝大昏君 > 第285章 发配

第285章 发配(2 / 4)

朱厚熜面前丝毫没有露出任何紧张、畏惧之色。

这个年代的江西真的是人杰地灵。

不说以前那么多的江西籍的高官,就算是现在朱厚熜比较器重的年轻官员当中,江西籍的官员也是一抓一大把。如目前担任河南按察副使的桂萼,担任鸿胪寺卿的严嵩,担任天津直隶州同知的夏言,这些人都是江西籍官员。而且这些官员,都是朱厚熜紧盯着的,未来准备大用的官员。

再看看聂豹。

同样是这么的出色。

大明朝的时候,南直隶、江西、浙江是中国科举大省,出来的进士非常多,同样出来的名臣也多。这个和官场上喜欢同乡抱团有关系。出来一个朝廷重臣,往往喜欢提拔自己同乡官员。

就像是历史上,严嵩和徐阶两个人争斗。

严嵩喜欢提拔江西籍官员,徐阶喜欢提拔南直隶出身的官员。最后严嵩惨败,直接导致了一大批的江西籍官员受到了打压。这也是嘉靖朝后期开始,江西籍高官迅速从朝廷当中消失的原因。

朱厚熜看着聂豹摇头,道:“朝廷上的这些大臣,各有各的问题,不可能是完美无缺。就是朕也是如此,朕不认为皇帝就是什么都对,如果这样要你们这些科道官员有何用处,不就是为了劝谏皇帝的吗?不就是在皇帝做错的时候,提醒皇帝的吗?但朕总不能因为这些朝廷大臣有一些问题,就要去罢黜他们。如果这样朝廷还怎么运转?谁还会为朝廷做事情?朕需要朝局的稳定,而不是朝廷动乱。”

“朝廷大臣有问题,却视而不见,是臣作为御史的失职。若是有问题的朝廷大臣继续留在朝中,只会影响朝廷运转。不解决问题,掩盖问题,未来会遗患无穷。”

朱厚熜真的是很疑惑。

从聂豹此人在华亭县做的事情来看,这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大臣。不是一般的能干,而是手腕、能力各方面都是这个时代官员当中的佼佼者。而且聂豹此人非常懂人心,所以才能够完成赈灾,还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灾害的原因。要是不懂人心,赈灾不可能做的那么完美。

而且聂豹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

相反他是王阳明王学门人当中,理论知识非常丰富,实际处理事情也非常出色的人。聂豹可是把王阳明心学发扬光大的人,在王阳明心学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成为江左一派重要人物。这样的人,朱厚熜怎么看都不可能是愣头青。但成为御史之后,他怎么就如此的激进。

是真的这么想的?还是想要引起朱厚熜的注意?

朱厚熜无法分辨。

一时之间,朱厚熜竟然不知道自己应该要怎么对待聂豹。

想了一会才道:“聂豹,可能你说的有道理,但朕不能接受。”

“皇上…………”

“听朕说完。杨太师(杨廷和)致仕之前就跟朕几次说过,那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杨太师担心朕年幼,担心朕冲动,因此才会这样嘱咐朕。今天朕也把这句话交给你。治大国如烹小鲜,事情不能太着急。朝廷也是如此,你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朝廷会乱套的。”

朱厚熜想了一会,也没有想通聂豹到底是怎么想的。

既然想不通就不想了。

反正朱厚熜是皇帝,比其他人更有权力任性。不管聂豹是因为什么这么疯狂的弹劾朝廷重臣,朱厚熜也不深究。反正朱厚熜知道,聂豹此人是有能力的大臣。

还是要好好用起来。

所以很直接道:“聂豹,朕想你不适合在都察院做事情。”

“皇上,臣…………”

“朕会和高宪臣(高友玑)、吏部王尚书(王宪)商量的。年后你就离开都察院。”

朱厚熜是需要一些战斗力强悍的科道言官。

不畏惧朝廷重臣的言官。

因为这些科道言官的存在,对于那些朝廷重臣是一个很大的监督和制约。虽然这些科道言官的弹劾,一般情况之下,并不会对于朝廷重臣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因为朝廷重臣的去留,更多的是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可是这些言官如果咬住某个朝廷重臣,对于朝廷重臣来说也是很难受的。

毕竟没有谁是完美的。

认真起来,谁都有毛病。如果被言官穷追猛打,皇帝就算是再怎么信任你,也会受到言官的影响。因此言官的存在,对于朝廷重臣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约束。

可是虽然需要不畏权贵的言官,但需要的也不是聂豹这样用机关枪扫射的。

如果每个言官都拿着机关枪扫射朝廷大臣,皇帝肯定是头疼死了。

“你可听说过辽东正在筑城?”

“臣知道。”

辽东筑城问题,当初在朝廷可是闹得沸沸扬扬。杨廷和一直在反对李承勋的方案,可是因为朱厚熜和杨一清的支持和推动,朝廷同意了李承勋的筑城方案。

甚至影响了杨廷和后来的决定。

最新小说: 假太监:从给皇后做足疗开始 汉末雄风 请公子出山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穿越大秦,打造最强经济体 诱她失控 大明:崇祯你且去,汝江山妻嫂吾照之 救命啊,始皇帝能听到我的心声!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唐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