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晋末长剑> 第1395章 贞明五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95章 贞明五年(1 / 3)

第1395章 贞明五年

贞明五年(338)很快便来到了。

汴水两岸,积雪落满大地。

村落之中,炊烟袅袅,孩童们快活地走来走去,分享着各自的食物。

田舍夫们换上了平日里舍不得穿的新装,然后互相看着对方,哈哈大笑,仿佛在说你怎么这般人模狗样了?笑过之后,又有几丝满足。

谁愿意朝不保夕?谁愿意衣食无着?谁愿意辗转沟壑?

王侯将相们能上青史,他们这些小人物只求阖家团圆、丰衣足食罢了。

仔细回想一下,今年似乎真没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但这其实是好事,这意味着他们没被加征赋税,没被派发徭役,没被驱赶着攻城略地。

没什么大事,太太平平过了一年,临过年了发现缸里还有不少米,屋檐下还挂着几块肉脯院墙外堆满了秸秆,几只羊在圈里用无辜的眼神看着你……

这就是太平盛世的味道。

田租其实很低,户调也不高,十五天力役拿绢帛折抵也能应付得过来,就是别征兵、别发徭役了,这个真受不了。

唯愿新的一年中,曾经为大家带来秩序的邵皇帝别征讨四方了,在后宫与皇后、嫔妃们嬉戏不好吗?

村落不远处的庄园内外,同样透露了过年的气息。

老庄园主手握太康年间的地契,无需度田,顽固地继续生活在陈留。不过年前一场寒风,让他驾鹤西去,子孙们办完丧事之后,聚在一起商量投奔长沙的姻亲欧阳氏(欧阳建族人)。

但走归走,年还是要过的,而且要大过。

他们邀请了许多亲朋故旧,热热闹闹聚在一起,既是庆贺,也是告别。

这个庄园,大抵是不要了,因为没人买,就像多年来一座座埋没于荒草间的堡壁一样。

他们的心愿,就只有去到长沙后,朝廷说话算话,不再追着过来度田。

他们可以帮朝廷稳定南方局势,甚至可以监视有异志的蛮夷首领或地方土族,只要朝廷别收走他们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土地。

东南方的军府城寨上,军旗冻卷不翻。

府兵将士们来来往往,一连串门好几天。

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么多年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相互结亲的不知凡几,小孩们出个门,但凡遇到长辈就要叫人。

长辈们往往笑眯眯地给点见面礼,勉励他们苦练技艺,以后一起上阵拼杀、劫掠。

家家户户都在杀猪宰羊美酒一瓮瓮地打开封盖,男人粗豪的笑声随处可闻,体现了他们这个群体的不凡之处。

喝多了的府兵大着舌头,谈起去年攻打慕容鲜卑的“光辉事迹”。

谁偷藏了什么东西,谁杀了几个人,谁悄悄按倒了一个小娘子,乃至哪个司马过于古板,哪个部曲将媚上欺下等等,以前不方便说的,这会借着酒劲一股脑讲出来,往往引起一大片附和。

不过,酒醒之后又有些后悔,然后自失一笑,怕个屁!

希望今年天子再带他们出去抢一把,最好是哪个富裕之所。

与乡村不同,汴梁城内就完全是另一幅画风了。

商贾之家聚在一起,笑意盈盈,感叹天下大治,货殖之道愈发兴盛了。而且,很多以往不曾出现的商品开始大量涌现,极大丰富了市场,给了他们更多的赚钱机会。

西域胡商驼运而来的带宝石的指环,稀罕物啊,摆放到邸舍中,很快就被人买走。

荆州输来的漆器是越来越多了,品类也更加丰富,都不用你多嘴,自有识货的人买走。

交州蔗开始出现在各处,让手里屯了一大堆草原蜂蜜的商人大受打击,不过好在蔗并不多,蜂蜜又能保存很久,慢慢卖总能卖光。

胡椒降价的速度比蔗快多了,不知道此物更容易种植还是怎么着,总之一月一个价,从最开始的价比黄金变成了府兵都能买。

从平州运回来的大批毛皮极大冲击了市面,让不少人损失惨重,开过年后,或许该带着积压的皮货去江南看看了,兴许能卖个好价钱。

众人闲聊之时,纷纷感叹往后做买卖目光“宜放长远”,再拘泥于一州一郡怕是要吃亏,尤其是汴梁这类水陆通衢之地,汇集了太多外来货物了。

士人们的聚会则更加清雅一些。

在王衍离世的这一年,清谈的内容有了微小的变化。

有些善于“钻营”之人在公开场合谈论大道之理,并从申绍的“浮力”引申到了气也有浮力,一时引为热议。

少府王丹虎继毁掉“太液金丹”后,又毁掉了一种知名丹药的名声:铅丹(四氧化三铅)。

因为有人服此丹药突然四肢僵直,口不能言,她亲炼此丹,得黄丹,服之呕吐不止,亦有毒。

她将铅丹称为“红铅”,将炼出来的黄丹称为“黄铅”,录入天工院辑文之中,很快遭到了葛洪的质疑。

消息传出之后,士人们也议论纷纷,盖因很多人觉得铅丹“性凉而无毒”,且不少医者还用此物治病呢,你是要挑战天下所有医者吗?

……

这就是如今的大梁朝,比起多年前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且还在继续下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