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游戏竞技>孟子,详解版> 第1章 解读孟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解读孟子(2 / 2)

讲到的苏秦,张仪,商鞅,吴起,申不害,这些人都是曾经变法的人,可是我们到今天,除了记得这些人,以及他们在历史当中所做过的事情,我们知道他们的言行吗?我们还会了解他们的思想吗?好像不会的。

所以这里我们要提出儒家学说,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一个叫仁道,另外一个叫立言,是否可以推行仁道,是否能把仁道的思想立言,因为孔子和孟子,都是立言之人。所以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学习孔孟之道,只有从道的发展,更长远的角度,我们才能理解。

为什么在战乱时期,孟子依然要讲仁德之道,而不去谈利?因为无论历史如何发展,人性的角度如何发展,天下大事分分合合,最后都是要归到仁字上,即使当下在求利,当下快速地扩张,可是一旦扩张,乃至于统一以后,还是要推行仁政的,这是道的根本,万变不离其宗。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儒家文化之所以传承两千五百多年,因为他讲的是道的根本,是国家所需要的,是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的。比如说我们去讲其他的,关于纵横的,关于阴阳的,关于法家的文化,可以用,但他是小众。

比如,统治者可以去用,处上位的人可以去用,但儒家文化不一样,他是适合全民都在用的,无论是处上位的人,还是处下位的人,都要懂得去修身,无论是天子乃至于庶人,都要懂得去推行仁德之道,都要懂得以仁德为立身之根本。

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才能去理解孟子的思想,并且我们才能意识到,孟子究竟有多伟大,无论时势如何艰难,无论别人是否认同,孔子和孟子这样的人,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坚定的去推行自己的仁政,绝不动摇。我们大概了解战国那个时期的形势,我们再来看,就是在这个时期,孟子来到了魏国,见到了梁惠王。

这里我们要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魏国的君主叫梁惠王?我们先讲魏国的历史,魏国是从春秋时期的,晋国三家分晋而来,韩国、赵国、魏国三家,把原有的晋国,分成了三个国家,成为战国七雄的其三。

魏国的第一任国君叫魏文侯,在魏文侯那个时期,战国初期,魏国是非常强大的,当时魏文侯拜了一位名师,这位名师我们很熟悉,他是孔夫子的学生子夏,魏文侯拜子夏为老师,在河西地区讲学,在魏文侯那个时期,魏国的文化是非常鼎盛的,因为文化的鼎盛,所以魏国很强大。

在魏文侯之后是魏武侯,魏武侯用了吴起变法,让魏国的武攻变得更强大,魏武侯之后就到了魏惠王,也就是文中的梁惠王,为什么要称为梁惠王?因为在魏惠王的时期开始衰落,有齐国、楚国,还有秦国三个大国在魏国的四周。这个时候,魏国从南面打不过楚国,跟齐国的战争当中,又失去了自己的上将,并且太子被掳,后来也被杀害,跟秦国的交战当中又大败,割让了河西之地。

所以这个时候,魏国从安邑这个地方,迁都到大梁,今天的开封,所以又被称为梁故而称,梁惠王。我们从这段故事当中,可以知道,梁惠王此时候的心情,连年战争,都是战败的情况,并且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魏国是很强大的,到了梁惠王这个时候屡屡战败,危机四伏,所以他想恢复到魏国的强大,故而开始招贤纳士,求贤若渴。在这种状态下孟子来到了大梁,和梁惠王之间产生了一些对话。

《孟子》七篇分为上下卷,共七篇十四卷。但是《孟子》和《论语》有所不同,《论语》是孔夫子离世之后,学生和再传学生共同所编写记录。而孟子是到了晚年之后带着学生们自己开始编写《孟子》。当然,《孟子》一书并不是孟子自己一个人写成的,而是带着学生和后期的学生们再加以完善、删减,最后形成了《孟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