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若法的时候使用了不同的字来注音从而造成的差别。
而直注法的缺点就更为明显,那就是能使用的地方受到了限制。
例如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
基于两种方法的缺陷,在汉末魏晋时期,中原学者受到了梵文的启发,发展出了反切法。
对于反切法具体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是它却是真真正正的改进了汉字的注音方式。
反切,又称“反”、“切”、“翻”、“反语”等。
切法使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
声母、韵母、声调取出来之后一组合,就是那个汉字的读音。
在使用音标和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
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
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
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不过,反切虽然是一项重大的进步,但同时也有无法弥补的缺陷。
其中最为重大的缺陷,那就是反切是用汉字去拼汉字。
这就相当于那个经典的游戏大鱼吃小鱼。
小鱼在通过不停的吞噬同样或者比自己小的同类之后,身体慢慢变大,然后可以吞下更多,更大的鱼,同时自身也慢慢变得更大。
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往往积累越多的人,继续下去就会越发的轻松。
在反切刚刚产生的时候这种方法是非常容易学习和掌握的。
因为当时去学习反切法的人,都是名士,都是有名的读书人。
他们手里的都已经是大鱼,自然可以靠着反切快速长大。
在快速精通了反切之法以后,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反切认字,制造反切来注音,而且还能用反切来打哑谜、说隐语。
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那些初学者手中,非但没有大鱼,甚至连小鱼都没有。
他们拥有的只是鱼钩,或者是一颗想要成为大鱼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