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学毕业那一年。中学毕业的那一年,我在教室里的时间没有超过半年,丝毫不夸张地说,大半年的时间是过着这样的生活——
“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那时的我正处于紧张且枯燥的高三生活之中,每分每秒都充斥着无尽的压力和焦虑。因此,我常常会忙里偷闲,试图让自己紧绷的神经能够得到片刻的舒缓与放松。然而,就在一次这样的闲暇时光中,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突然涌上心头,那是一种超越了日常认知的奇妙感受。
这种感觉犹如一道闪电划过脑海,瞬间将我的思绪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它既熟悉又陌生,仿佛是我一直渴望却从未真正体验过的东西。当这种感觉袭来时,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无比宁静和美好的世界,所有的烦恼和疲惫都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满足和平静。那种感觉就像是灵魂深处的一场洗礼,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起初,我认为这只是一时的灵感闪现,或者说是艺术的启示,让我仿佛进入了诗意的境界,就如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般。然而,我深知这一切终究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虚幻的梦境而已。当我从梦中醒来时,所有的美好都将消散无踪,如同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所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短暂,一切都如飞鸿踏过雪地留下的痕迹,转眼间便消逝不见。而那些美好的记忆,也只能留在心底深处,成为珍贵的回忆。——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生命造山运动的时代,也是最敏感的时代,感受力最强烈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激情四溢、活力无限,同时也是最为敏感和细腻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里,情感的世界如同波澜壮阔的大海一般汹涌澎湃,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着敏锐而深刻的感知能力。
因此,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感受到诗意并不是什么稀罕之事。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青春岁月里,即使是遁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也不过是家常便饭罢了。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就像呼吸一样轻松自如。
王阳明有两句惊才绝艳的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你踏足此地,目光所及之处,繁花似锦,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你绽放。那缤纷的色彩,那馥郁的香气,如同春风拂面,瞬间撩拨起你内心深处的那份宁静与欢愉。于是,你的心情如同被阳光照亮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诗意的灵感也如泉水般汩汩涌出,为你描绘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诗境。
然而,这世间的美好总是短暂的,如同这盛开的花朵,总有凋零的一天。当你心中的那份兴致逐渐消退,花朵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它们静静地低垂着头,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忧伤。此时,那些曾经萦绕在你心头的诗意和诗境,也如同轻烟般消散,离你越来越远。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这种情境,不禁让人想起东晋的王徽之。那是一个寂静的夜晚,月光如水,王徽之独酌无相亲,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思绪。他想起了一个叫戴安道的朋友,深厚的友谊让他决定连夜乘小船去拜访。经过一夜的奔波,他终于来到了朋友的家门前,然而,当他看到朋友家灯火通明,却选择了撤身返回。他没有打扰朋友,而是带着满满的兴致,回到了自己的世界。这种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态度,正是心游天地得自在的真谛,也是我们在面对生活时应有的态度。
当时,我身处繁重的学业压力之下,内心渴望的,仅仅是一丝短暂的宁静,让我能够远离喧嚣,沉浸在书海中,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奋笔疾书。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那份初始的诗意并未如我所愿般悄然消退,反而如春潮般涌动,绵绵不绝,充满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这兴致,并非空洞的、短暂的,而是如同山涧中的清泉,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着我的心田。它使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与满足,仿佛心中盛开了一朵娇艳的花,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让我陶醉其中。
在这样的心境驱使下,我毅然决然地放下了外界的纷扰与牵绊,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了这份诗境之中。我成了一个真正的隐者,不再被世俗的纷扰所牵绊,不再为琐碎的杂事所分心。我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与古人对话,与智者交流,感受着知识的力量与魅力。
此刻的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天地之中,只有我和书籍,只有知识和智慧。我尽情地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让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与滋养。我知道,这份诗意将伴随我走过高考这段艰难的道路,成为我前进的动力与源泉。
4
“开门看山去,桃花一灿然。”
“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