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即皮卡车后斗内的一台自动打印设备,将商票打印出来,然后财务审核员和李萧进行了确认和盖签名章。
李萧将商票递给方大宽:“老爷子收好,掉了可就麻烦了。”
“李队长,这个钱怎么领?”方大宽有些不明白。
李萧解释了一下:“非常简单,你们明天直接去县里的壶城业,到了那里你们直接问门卫就可以了,到时候有人给你们办。”
“好好。”方大宽将商票仔细放入自己的衣服内衬口袋,然后将这个口袋拉链拉好。
虽然才一斤粗才一块钱,但众人都没有坐地起价的想法,因为壶城业不仅仅和他们签署了采购合同,还有在附近几个村开了多次座谈会,就是告诉当地村民别幻想以后粗价格会提升。
因为国内目前的蔗价格是虚高的。
目前国内白报价为每吨6200元,而国际白报价为每吨3900元,两者价差2300块钱左右。
哪怕是加上运费和关税,进口原的价格仍然比国内厂低很多。
壶城业要和国际市场完成价格接轨,就必须控制好粗采购价格,将其控制在每吨2000块钱左右,就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采购价格。
加上运输、人力、设备、销售和能耗之类的成本,采用新工艺可以节约一点,但是这些成本加起来仍然需要大约每吨白砂1000块钱。
这样一来,每吨白砂的总成本就是3000块钱左右,如果完全对接国际市场的白价格,每吨可以赚900块钱。
而国内之前的白砂生产成本,明显是偏高的,因为其原材料采购成本就让整个制产业难以进入良性循环。
之前国内每生产一吨白砂,需要付出的甘蔗原材料成本,大概在4000块钱左右,加上1000块钱其他成本,直接就将成本给干到了5000块钱。
而且国内厂还有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季节性生产,没有办法全年开工,这会导致厂需要将其他季节的亏损,迭加到榨季中,进一步将抬高到每吨5900到6100块钱左右。
另外国内还设置了一个特殊的补贴政策,需要二次结算联动,当食销售价格超过每吨6300元时,蔗农可获得联动补价,这又进一步增加厂的运行成本。
前后夹击下,国内制产业能够盈利才怪。
海陆丰公司要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压低粗采购价格,才可以盘活整个制产业。
很多人或许会以为,两亩木蔗才收六百多块钱,这实在是太少了,但别忘记了,这是每个月的收入。
而且木蔗的液产能会逐年递增,到了第四年开始,这些木蔗亩产可以达到每个月450公斤粗,那就是每个月亩收入900块钱左右,一年差不多可以达到10800块钱。
以目前正在采收液的这个村为例子,这个村的蔗农种植面积普遍在五到十五亩左右,一部分可以达到几十亩,少部分可以达到几百亩。
类似于方大宽种植种植两亩的,反而是比较少见的情况,主要是老头就一个人,他往年也是种两亩,多了管不过来。
而方健强他家就有12亩木蔗林,这一次采收就拿到了近四千块钱。
看到其他人都拿了几千,方大宽赶紧问道:“李队,我想种多几亩,不知道可不可以?”
李萧没有给明确回复:“这个事情你明天去拿钱的时候,可以顺便咨询一下,那边有专门的办公室负责种植配额。”
“宽叔,你想种多一点?你老人家忙得过来吗?”一个年轻人开玩笑道。
方大宽摆摆手:“去去去…老子身体好着呢,就这种林子,如果我年轻一点,一个人可以干十亩。”
其实他也是无奈,无儿无女的他,现在年龄已经六十多了,但是这些年存下来的钱,却才三十多万,他觉得这些钱可能不够自己养老,因此才打算再开多几亩山地种木蔗。
毕竟他这五个多月来,管理这些木蔗林的时候,比他之前种甘蔗容易多了,现在又不需要砍甘蔗和搬运甘蔗,收购队直接过来采收,那些日常管理的工作还是可以坚持下来。
而且如果真的干不动了,大不了将木蔗林租给村里面的其他人,到时候每个月一亩收两三百块钱租金,也不失为一条后路。
这个村的三千多亩木蔗,一共有五组收购工作组完成了采收工作,期间负责运输粗的卡车,已经连续跑了好几趟,将537吨粗送到了壶城业的大新县制分厂。
目前整个大新县53万亩甘蔗田中,大概有21万亩改为木蔗,剩下的还在种植传统甘蔗。
不过随着一月份开始,壶城业不断采收液,很多种植传统甘蔗的蔗农也非常震惊。
方健强刚刚回到家里。
一个少了一个手指的中年人,一下子从他家的沙发弹起来:“大强,今天液卖了多少钱?”
刚刚开门的方健强被吓了一跳:“靠!你吓死个人呀!”
“你啥时候胆子那么小了?”
“有话快说,有屁快放。”方健强拿起泡了芒果叶的茶壶,咕嘟咕嘟喝了几口。
中年人苍蝇搓手,一脸猥琐的笑着:“嘿嘿,大强,今天卖了多少钱?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