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踏,队伍驶出京城,向南疆而去。另一边
郑清容在孟平的带领下再次踏入紫辰殿,翁自山和燕长风将阿依慕公主等人交给鸿胪寺,由鸿胪寺部下的典客署安排入住礼宾院,随后也由人引着进了紫辰殿。
文武四品及以上官员已经等候多时,郑清容对上杜近斋的视线,挑挑眉。一一久等,不辱使命!
要不是在朝堂上,杜近斋定要被她逗笑,当即压了压眉峰回应。一一恭喜,大获全胜!
二人的眉眼官司来也快去也快,并没有人发现。郑清容收回视线,就见一个熟悉的人站在朝堂之中。是侯微。
穿着紫色官服,清秀儒雅,不减当年风采。侯微先生什么时候到京城来了,还穿着官服,这是重新回来做官的意思吗?紫色的官服,不是三品就是四品,官职不小啊。虽然比不得他昔日的宰相职级高,但能在这么多年后又重新做到三、四品官,已经很厉害了。
就是不知道是什么官?
没等她弄清楚,座上的姜立就开始问话了,三人在殿中一一向姜立复命。郑清容知道现下朝野最关注的就是南疆使团的事,所以事无巨细讲述了这一路上护送阿依慕公主的事。
当然,阿依慕公主故意使坏耽误行程的事她没说。左右是个身不由己来到她们东瞿联姻的女子,对她们东瞿有偏见,闹脾气也正常。
既然她没吃亏,那就多包容包容。
龙椅上的姜立听了微微颔首,间或问起她南疆使团遇袭的事,对她的办事能力和应变能力表示很满意。
眼下南疆的阿依慕公主已经到了京城,接下来就是觐见和册封的事了。怕再出什么乱子,主要是怕西凉再横插一脚,朝臣们建议在明日望朝上进行相关典礼,越快越好。
司天监公凌柳已经测算出明日是个大好吉日,宜订盟,宜嫁娶,宜合帐。郑清容趁机看了一眼公凌柳,一双异瞳将他衬出几分世外之人的姿态,站在朝中就好像自动跟旁边的人区别开来,几分淡泊,几分宁静。这么久了,也不知道师傅现在还在不在他那里。看来有时间还得上门一趟。
商议完毕阿依慕公主的事,姜立又问起泥俑藏尸案的事。虽然案子已经做了定夺,但当事人在这里,他还是得过问一句。先前案子都是从旁人的口述中听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也不同,现在他要听郑清容自己说。
郑清容将权倩等受害人的苦和于东等人的恶一一说了,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强调:“陛下,岭南道潘州茂名县发生拐带良女杀人藏尸这种恶性事件,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当地穷困落后,上层官员无所作为,底下民众不知律法,如此一来就滋生许多问题,歹人抱团欺官,民众求助无门,一桩案子更是十九年后才爆出,若是再不及时处理管制,只怕今后会有更多的十九年,二十九年乃至三十九年,微臣以为,要解决现状还得从根本上,也就是经济和普法入手,若是当地经济得以发展,民众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安居乐业,加以律法普及,自然不会知法犯法,再生罪事。”
说着,她从怀里拿出一沓奏本:“这是微臣在路上写好的一些措施和方法,是关于岭南道官员任用、民生保障以及律法落实的相关事宜,还请陛下过目。”
一旁的翁自山和燕长风看见她拿出来的奏本,不禁佩服。难怪护送南疆公主入京这段时间,每天晚上在旁人都入睡后,他们还能看到她在挑灯提笔写,原来是写这个。
他们以为她办了案子就算完了,毕竟案也结了,人也斩了,没想到她还以小见大,给出了改变这种局面的方法。
了不得啊这郑大人。
孟平上前接了,确认没问题后才递给姜立。姜立起初本来像以往一样一目十行地看,但是越看越觉得里面写的内容很完善很详细,大到如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小到推行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解决,一条条,一列列,全面又详尽,难怪厚厚一沓。看了一遍,姜立觉得不过瘾,又拿着看了两三遍,最后拊掌笑道:“我东瞿能有郑卿,是我东瞿之幸。”
群臣哗然。
这评价,那可不是一般的高啊。
那上面究竟写了什么?居然这么得圣心,又是郑卿,又是东瞿之幸的。姜立也不卖关子,让翰林学士沈松溪照着奏本念了一遍。殿里的朝臣听了只觉这是个前所未有的大工程,但不是徒有空架子的大工程,若是做好了,那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跟沈翰林先前主张的变法一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比之更精细和优化。要知道岭南道那边偏僻又穷困,多作为流放之地,要是能就此改变,无异于开疆拓土。
难怪陛下夸出了东瞿之幸的言论。
姜立指了指侯微:“侯尚书,你是吏部长官,郑卿在奏本里面所写的官员选拔任用,就交给你来办了,不用着急,主要是找到可用的人才,可先行小范围试用,既然案子发生在茂名县,就以茂名县为例,若效果不错,再全面推行岭南。”
这是不用商议,直接拍板的意思。
侯微出列应是。
郑清容心里嚅了一声。
没想到啊,原来侯微先生当了吏部尚书,正三品,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