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她赊账。想收黄述玉的账,必须等黄述玉下一次招待客人。黄述玉这个人比他爸要恶劣百倍。
但好的时候,比她爸好万倍。
马乐凤拿起一个香囊,放在鼻尖嗅了嗅,淡淡的草药香。这个香囊是黄述玉送她的。
马乐凤叹气,继续盘账。
从供销社离开,黄述玉跑帐篷里看她的草药,发现草药有生虫的征兆,她赶紧把草药搬出来晾晒。
又过了几天,黄述玉拿到了水稻倒伏的统计结果。她拿到统计结果,各连队抢救倒伏的水稻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了。黄述玉嘀咕,工作效率实在太低了,想要把工作效率提上去,还得赶紧搞基建。
电话局那边说了连部有了像样的办公场所,那边才肯派人过来拉电话线,所以说还是得搞基建。
又过了几天,抢救倒伏水稻的结果才到黄述玉手中。这时,水稻灌浆进入后期。
这时禁止灌水,以干为主,主要是养根系,促进水稻吸收氧气。水稻要在9月下旬完成收割。
大泽有水稻,比其他营部提前半个月进行秋收。一旦进入秋收,农作物就要运出去。
建桥知青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林巍找上了黄述玉,一脸歉意跟黄述玉说:“保守估计,10月底,这座桥才能通行。”
“9月底,桥能竣工。"黄述玉说,“半个月后,桥通行,不行吗?”“至少等待28天,混泥土才能达到理想强度。"林巍解释为什么要等这么长时间,桥才能通行。
建桥初期,林巍已经让步了,再让人家让步,就有点强人所难了。黄述玉答应林巍拖延到十月底,再把大泽上的粮食、蔬菜运送出去。并且用揶揄的语气说:“上面对大泽的水稻、蔬菜望眼欲穿,10月底桥才能通行,领导不知道怎么心急呢!”
一脸愁思的林巍闻言,眼中闪过笑意。
林巍离开的时候,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黄述玉眼中出现诧异,原来成熟稳重的人,也有不稳重的一面。黄述玉钻进办公室,给分场部打去电话,跟那边汇报这边的桥十月底才能通行,她还有更重要的事跟上面汇报,水稻还有半个月就能收割了,她希望上面给大泽拨一批柴油。
分场部勉强同意了她的这项请求。
黄述玉高高兴兴挂了电话,就去安排人通知各连队,给蔬菜施有机肥。有机肥被撒到了地里,地里的蔬菜并没有不良反应。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大家都觉得施了肥,蔬菜的叶子更壮实了。知青该做的事都做了,任由地里的大豆、大白菜、萝卜等农作物生长了。眼前,他们最关心心的农作物就是水稻。
等待水稻成熟的过程十分难熬。
都怕突然来一场狂风暴雨。
饱满的稻粒被稻壳包裹着,三名技术员说还能再生长五天左右。知青们等不了了,担心一场雨断送属于大泽秋收的辉煌。三名技术员一边抱着侥幸心理,不会这么倒霉下一场暴雨,水稻再长五天,稻粒会更饱满,一边又害怕不幸地遭遇到雨季。他们终于抗不过心心理上的煎熬,不再反对知青收割水稻。知青们早就开了镰,检修完毕联合收割机。十名康拜因手驾驶联合收割机开进稻海,拖拉机都停在路上,等待运送稻谷到谷场。
其余知青挥舞着大镰收割水稻。
震耳欲聋的收割机、拖拉机轰鸣声,镰刀斩断稻杆的清脆声,使得大地发出不停息的震颤。
秋收让每个人脸上绽放丰收的喜悦。
大
谷场。
黄述玉剥开稻壳,咀嚼大米,已经非常干了。黄述玉安排知青把稻谷装麻袋里,把稻谷运进塑料大棚里。萧春蓉走了,塑料大棚就没人用了。
现在塑料大棚又被利用起来,用来存放稻谷。塑料大棚里铺了原木,这些原木原本是建营房的材料,暂时借给稻谷用。另外,塑料大棚四面被掀了起来,上面铺了苇帘,用来遮阳的。又是通风,又是给大棚遮阳,目的是把大棚里的湿气降到最低。等下雨了,把掀起来的薄膜放下去,又完美地隔绝了雨水。塑料大棚真的非常实用。
“黄主任!”
黄述玉扭头,看到通讯员小李骑马朝这里奔来,她丢下稻谷,迎了过去。“砖烧制成功了!"小李雀跃地喊道。
黄述玉兴奋不已,恨不得跳起来呐喊。
正在装稻谷的知青嘴角都快咧劈叉了。几个月前,黄主任答应他们秋收之后修建营房,正在开展秋收,修建营房的材料他们一直没见着,他们以为黄主任忘了她的承诺,万万没想到黄述玉会自己烧制砖。“我过去看看。"黄述玉回头对身后的知青说,握住马鞍,腰部发力,飞身上了马。
“唉。“知青们的回应响天动地,惊得麻雀、老鼠抱头逃串。两匹马齐头并进,来到了砖窑。
黄述玉跳下马,把马绳递给小李,跑去跟老师傅们打招呼。这门手艺已经刻进了骨髓里,并不会随着自己步入年迈,这门手艺随之消失。老师傅们有信心他们能烧制成功砖。
因为喝了黄述玉的酒,让他们生出了一丝压力。这些日子,他们一点也不轻松。
终于把砖烧出来了。
他们身心都轻松。
老师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