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体系,而不是照搬,要取其精华、或者说选取符合自己思想价值体系的,去其糟粕,或者说是摒弃跟自己的思想观念相违背的,在这样的不断修正和升级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思想价值体系。
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做事标准和行动原则,我们人之所以要不断学习,正是要通过扩大自己“知”的边界来洞悉自己的“无知”,“知识越丰富的人,越会感受到自已的无知”,这就是人类世界的永恒定理,这是属于认知论的问题。
但在现实中,也并非每个学习的人都能取得同样效果,许多人在填鸭式的教育中丧失思考能力,并没有从知识中真正获益。
关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所学的各个学科中的定义、内容,必须通过思考才能掌握,不注重思考的学习很难带来理想的效果,只有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透彻地掌握学习内容。
因此,如果你不想沦考试工具,而是想认真掌握知识,你必须重视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地组织脑海中的知识,使之与经验相联系,并用恰当的标准进行评价;
反之,如果你潜意识中已经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如果你准备考试的方法法就是将内容零碎地填进大脑,你可能会暂时地通过考试,但都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很快你便会忘记所学习过的内容。
当然这是属于方**的问题,认知论和方**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近似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和术之间的关系,不论是艺术、哲学、宗教等等,世间所有的事情,有道无术者,术尚可求;然有术无道者,止于术。
所以,宁致远在平时的读书学习中,也在慢慢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关于上面的历史是不是简单的重复问题,宁致远是这么认为的历史肯定是前进的,就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就在他的《美学》中用这句话“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虽然历史事件已经过去,但它们留下的教训和智慧仍然对现实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未来发展的指南和启示。
宁致远觉得我们一定要跳出“人们从历史中获取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来没有在历史当中获得过任何教训”的怪圈,人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也不该、更不要忘记历史,要从中学习,以便更好地前行,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处。
就是说在前进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也要允许它和过去有偶尔的相似,但毕竟它们不是一模一样的,当然也做不到、不可能做到一模一样,因为事物所处的环境、时代、空间、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所有的变量都不一样了,那基于统计学上的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分析,以前的自变量对当下因变量的解释力度是很弱的,甚至都可能已经没有了相关性。
关于这点,历史上还有一段著名的公案,说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干脆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在两人的说法中,赫拉克利特强调运动变化,并没有否定静止,在他的思想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可是,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将老师辩证的思想片面化了。
老师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学生却说,连一次也不能,这样,克拉底鲁就完全否定了静止的存在,如果没有相对静止,世界上不会有确定性质的事物了,整个世界将成为混沌一团,我们既不能认识事物,也不能解说一个事物是什么了,因为,当我们还没有说完“这是一张桌子”时,桌子已经变成其他东西了。
那到底是克拉底鲁把老师的正确辩证法思想变成了极其错误的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呢?还是克拉底鲁的论断才是更符合现实的呢?
我没**断,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对立、二元论,非黑即白,非善即恶,我不想再去做评判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其实都没有那么明确的黑白、善恶的界限,我们所面临的选择很多都是既是对的又是对的选择,两条路都没有错,坚定的做出选择去经历、去感受就好了。
说的有点远了,这是哲学上所说的事物的发展趋势问题,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其规律、方向、原理是一样的,因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其自身的一套规律的&nbp;,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历史时期或者是朝代,其具体表现方式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历史都有个盛衰的轮回现象,开国的时候非常昌盛,后期就会堕落直到灭亡,方向轨迹都差不多,但是表现的具体形式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商纣因迷惑于妲己而亡,汉朝却因外戚和宦官亡国,都有盛衰,但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这是纵向时间上的历史时期对比。
那么横向空间也有对比,比如罗马帝国和中国的秦帝国对比,我们都能看到事物是螺旋上升的发展轨迹,而不是划了一个工整的圆圈,更不是简单的线形重复,因为他螺旋着上升了,简单的说就是这样了。
其实满怀期待也很好呀,我们就是要不论在什么境遇下,都要有看到希望、凡事都往好处想的能力,这样生活才会更加的积极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