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大营,左部营区。
这里位于汾水东岸,河滩平阔处。
二月初四日,春风微寒。
两岸约三万馀吏士集结,前来观刑。
廷尉府自正月十五朝议恢复,十六日开始用刑审问。
前后十日就拿到了许多口供,佐以赵基手里的请罪自首书信,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确定了第一批谋乱的骨干分子。
部分谋反者在太原、西河郡任职,已陆续羁押到平阳大营。
随后还有第二批,但第一批罪证、口供俱全,本人也认罪的情况下,赵基决定立刻处斩。
否则任由廷尉府挖掘下去,这些身处监牢中的罪吏极有可能攀咬、供述出更多的人。
毋丘毅在东岸监斩,他坐在原木搭建的临时木台之上,坐北朝南望着押解到河滩的一排死囚,足有三十六人。
赵基不喜欢斩首这种刑罚,喜欢用弓弩处决。
这样行刑者受到的精神冲击相对可控,围观者也不会太难受。
可斩首据有强烈的视觉、心理冲击力——·其实,斩首对受刑者而言也十分痛快。但人与人不一样,有的人宁愿中箭时慢慢死,也要保留身体的完整。
终究是河东籍贯的罪吏,许多人还是元从虎贲出身。
此番行刑,赵基再三考虑后决定采用绞刑,尽可能不流血,将完整的尸体运回家乡进行安葬,这些人没资格去龙山烈士陵园。
因此河滩处,搭建了类似简易码头的木台。
第一批受刑的罪吏逐个验明正身,并本人签字后,领取烈酒。
才返回平阳大营的诸葛亮也参与进来,与其他文吏、同行者一样,诸葛亮黑袍黑纱进贤冠,脸上佩戴硬质漆皮面具,只露出一双眼睛。
可能是形貌被服饰遮盖,诸葛亮行走刑场之上也没有任何的不适心理。
他虽然年轻,可也见识过这个乱世种种不堪、残忍的场面。
赵基设计的处刑方式,实际上已经非常的仁善了。
诸葛亮抱着木箱,每有一个罪吏签字认罪并书写遗书后,就将遗书漆封后塞到诸葛亮抱着的木箱里。
另一个新选拔到幕府的低阶书吏王象则抱着装认罪书的木箱,王象还没有适应身份的变化,戴着面具行走时左右张望,一副惊疑不定的样子。
首批处斩罪吏中,杜畿排序第三十五。
他原本身形肥硕,持续受刑月馀时间,杜畿身形消瘦了几圈。
以至于拿着画象负责验明正身的张卫下意识多看了几眼杜畿,他本不认识对方,询问:“可是罪吏京兆主簿,京兆杜陵人杜畿?”
“正是罪吏。”
杜畿虚声回答,倒也站的挺直。
他们入夜前就已经沐浴过,重新梳理了发型,根据官位梳理了符合身份的发型。
此刻身上穿着的绛衣,也是崭新的粗布绛衣,脚上也有麻布鞋。
穿着洁净,一个个倒也精神良好。
张卫再次对照画象瞥了几眼杜畿,又看向杜畿身后站着、负责一路押解的两人:“罪吏签字认罪后,你二人一同署名。”
“喏。”
这两个来自廷尉府的卫士拱手,这才给杜畿反绑的双手解绑。
跟随张卫而来的卫士也端来一张矮桌,桌上是笔墨、纸张、一壶酒,以及一枚野菜团子。
杜畿坦然落座,抬手抖抖不是很宽的双袖,铺好纸张后,一手抓酒壶,一手抓笔,饮酒自酌,书写认罪书、遗书。
至于野菜团子,他再饿,也不想吃这种东西。
见杜畿风采不凡,张卫疑惑大去,转而来审查第三十六名罪吏,他是河东虎贲出身的霍县县尉。
见到张卫走来,这人立刻开口:“下官冤枉!裴氏谋乱一事,下官实不知情!”
张卫疑惑去看对方身后押解的卫土,一名卫士拿起竹简铺开:“上官,此人妻兄乃裴茂门生,担任信使往来于京兆、河东之间。从其家中虽未查获书信物证,可审问其妻及佐吏,皆有口供能相互佐证。”
见张卫不语,这卫士翻了翻竹简,继续说:“并有招合亡命暗自蓄养之事,前后佐证,此人纵然不涉及谋反,亦有作乱之意图、行举。”
“招合亡命?”
张卫嘀咕声,看着这个县尉:“河东、太原治安大好,你这实乃招祸之举。”
这个县尉张张嘴再也说不出辩驳的话语,他也不是故意要和朝廷法度对着干,只是他自少就是个浪荡性格。
家里实在管不过来,才一脚踹过去,带着一匹老马应募虎贲去了。
虽然担任虎贲期间勇于杀敌,可终究年少,在军中读书又不够努力,最终以 中外放县尉就任之后,还是喜欢跟各种亡命徒、法外狂徒打交道,总觉得这些轻侠浑身内外充斥着自由的精神,同时说话豪迈,很有趣的样子。
代郡守赵敛就大规模蓄养亡命徒,他不养那么多,就养了十几个当随从、伙伴罢了。
见他不再反驳什么,张卫就收起画象,示意随从将桌案、纸笔、酒、菜团摆上去。
终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