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枭姐:真是不好意思,逮着空就想坑坑我哥。临淄最大的食肆能容纳百人。
食肆中间空出一片场地,便是专门给人辩论的地方。厚厚的毡布一掀开,嘈杂的人声随着两道慷慨激昂的声音灌入耳内。“你们无过是记录民间风俗的街谈巷语罢了,多的是道听途说之言,还不如稗官所录,何谈治国之说。”
“孟子曾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敌'。民间风俗所察,正是民之心声,君不重民之心声,何谈国矣!”赵闻枭听了一耳朵,没太听懂他们都是哪些流派的士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可是真真切切的量词,后世统计出来的各家流派近两百。
只不过后世普遍流传的,都是“十二家”或“九流十家”。她小声问蒙恬:“在场的都有哪些学派,可以通过什么办法辨认他们?““这…“蒙恬也有些为难,“倘若对方不开口,恐怕有些难辨认。不过齐国多儒生,天下儒生,齐国起码占一半。”
哦豁。
难怪是后世考公大省。
这齐国的学术气氛,的确与其他地方特别不同。他们选好一个偏僻不惹人注意的角落坐下,只想安安静静听一下这些人怎么辩论。
叶子和阿兰专心点菜。
齐国食肆可点的菜肴远比赵魏燕三国多,总算让不想听辩论的两个人高兴起来。
赵闻枭低头逗小扶苏:“猫猫知道正在辩论的两派,都是哪家弟子吗?先秦时候的辩论,说有礼貌也挺有礼貌,玩的都是回合制,两派学子相对跽坐,挑起话头后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论道。说残暴也挺残暴,要是说得脸红耳赤都没说服对方,那就得动用手上的竹简,以“理”服人。
小扶苏显然还没见过这等场面。
他跽坐在铺了兽皮的席上,认真听了一阵才摇头:“懋不知。”赵闻枭支起脚,撑着手肘托下巴,津津有味,听场上两派越来越高昂的声音,看他们越来越红的脸蛋。
她说:“这么巧,我也不知道。”
李信沉默。
老师到底在自豪什么。
“秦文政。“赵闻枭扭头看听得入神的人,“你可听出这些人的流派没有?”嬴政眼睛还盯着场上的人:“儒家对上小说家。”小说家?
赵闻枭来了兴致。
小说家虽然被归为九流十家,但是地位十分低下。不管是在执政者还是文化人看来,都觉得小说家记录的东西,实在太小儿科。
她撞了撞嬴政的手肘:“你觉得会是儒家胜出,还是小说家胜出?”嬴政回头瞥她:"你觉得小说家能胜?”
齐国儒生能占诸国一半,除了稷下学宫在此,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齐国人多认可儒生。
小说家这等偏门的学派,怎么胜?
赵闻枭换一个方向问:“那你更认可儒家所言,还是小说家所言?”嬴政摸着碗中冒热雾的热汤,反问:“那你更认可儒家还是小说家所言?”“儒家历来的大能太多,不管是周公还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卿,都是闻名诸国的大学士。“赵闻枭也没有正面回应他的问题,“但是秦国出名的客卿,似乎并没有单单尊崇儒家学说的人,这是为何?”就连荀卿弟子一一李斯,虽然师承儒家学派,但他的政治抱负的实践却更像是法家。
嬴政:“……你这是要闲谈还是要辩论。”“随便说两句嘛,这么较真做什么。“赵闻枭将西洋参给他丢几片,“老是加班,喝点补补气。”
嬴政看着漂浮在水面的三五片参片,简要明了回答:“儒家学说,并不适合我大秦。我大秦以耕战立国,德治'也好,仁治'也罢,都与此相悖。”并非半点儿不能用,但无法全用。
赵闻枭给小扶苏掰了一小块羊乳巧克力,好奇问:“那秦国有小说家的存在吗?”
嬴政说:“秦有稗官,记录秦风。”
赵闻枭托着下巴思索。
嬴政问:“你问这些做什么?”
“嘿嘿。“赵闻枭笑着靠近他,“我有一个绝好的计谋。”嬴政:“……你先说,我先听。”
笑成这样,准没好事。
“既然大秦有小说家的存在,可以将民间的故事全部收集起来,并且上交到秦王处。“赵闻枭问,“秦国的邮传系统这么发达,那些民间故事……应该也是通过这套系统上交的吧?”
嬴政饮了一口有西洋参的热汤:“不错。”赵闻枭手掌一拍:“既然这样,何必单向传递。将它做成双向传递,岂不美哉!”
嬴政:“何谓双向传递?”
赵闻枭压低声音:“其一,黔首作为一个王朝的主要人口,他们需要什么,可以往上传递,自然更好控制民心;其二,反正秦国都有专门下乡讲律令的官员,那么为何不把为什么制定这条律令的缘由,挑拣出相应的故事,利用邮传系统,以更加快炙人口的方式传送。”
放在现代来说,那就是将民间那些八卦事的小报往上传递,而将官方想要展示的、激励人心的故事往下传递。
“我打个比方。“赵闻枭说,“六国人人都说秦王是暴君,假如前去民间收集故事的稗官,用秦王每天都看几百斤竹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