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赵亡
邯郸的城墙因地动损毁过。
修缮之后,墙根加固过几次,护城河也宽了两分。垒造城墙的版筑更是被摔打得结结实实,初时几乎要泛出一层润滑的油光来,就算把手按在城墙上用力擦,也粘不了多少灰土。可如今,上面全是坑坑洼洼的斑驳痕迹。
城墙角根下也长了许多野草,野草背后更是有老鼠打的洞。李牧往城墙上去的时候,就有一只老鼠从他脚边跑过,老鼠被他吓得“吱”一声,钻入洞里面。
他脚步不停,站在城墙上往远处看。
秦国前来攻城的人是王翦,其人打仗有个非常分明的特点,那便是稳打稳扎,从不急躁。
哪怕屡屡败在李牧手下,他也能够稳住军心,在邯郸城外驻扎,把控附近水源。
他猜,如果不用攻城就能把他们熬死,对方大概不会动手。可对方大概用不了这样的手段。
哪怕历经大旱,可邯郸的粮食还能再支撑整整一年,王翦若是按兵不动,秦国要消耗的粮食将数倍于他们赵国。
要说熬不起,恐怕秦国更熬不起。
不过一一
王翦虽然谨慎,但还没有谨慎到这份上。
今日,他又领兵打马到城门前,照旧劝说李牧:“武安君,赵国也只剩下邯郸这块地方了,时移势易,良禽该当择木而栖。你为何非要守着?不如投降,我老头子可以保证,秦军入城,绝不屠城,也不劫掠。”李牧不为所动。
王翦又说了很多劝降的话,可是李牧都没有回应,只说了一句:“将军死战场,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他想,死在战场上倒也算堂堂正正,痛痛快快。就怕他最后的下场,是死在朝堂争斗之下的牢狱之中。对方太倔强,王翦实在劝不动,最后只好原路返还驻扎地,与杨端和等诸位将军重新商议攻城之策。
冬日苦寒,他也不想将士太受累。
过了两三日,邯郸刮了几场西北风,城里城外的树枝都光溜溜了,细小的枝丫"啪嗒“啪嗒"全掉在地上,抖落雪就能捡走用,不必辛苦削砍。枯枝上空的彤云密布,被朔风携裹着,跑得像马一样快,漫天大雪纷纷扬扬,没多久便满地如霜。
李牧望着远处一点动静都没有的秦军,下意识觉得不妙。冷风鸣鸣地响,远处横着的几条村子却像是死了一样,只有苍白颜色,没有一点儿活气。
没过多久,便有斥候嚷嚷,其他三面城门被秦军发起猛烈攻势。“城中辎重足够,粮食也不缺,不必慌张,秦军进不来。"李牧稳住军心,沉着应对,指挥各将士有序动起来。
合理的调度,很快便让城内人心安定。
秦军却只感到棘手。
李牧在的邯郸,就像在城墙外头裹了一层坚硬的石壁,不管怎么敲打,都只能瞧见一道白痕,却丝毫无损内里。
王翦又想着引蛇出洞,一举擒获。
可李牧不动。
他一心干着城防的事情。
三日之内,他们来来回回打了六七场小战,除了彼此消耗体力与物资,根本没有丝毫变化。
或许也不能完全说没有,只是李牧不知道罢了。在他日以继夜守城时,郭开一直在赵王迁身旁吹耳边风:“王,我听闻,武安君对你有所不满,在军营中说王无德,命中该当有此一劫,须得他来化。”照理说,再蠢笨的人在这种国家危难的时候,对于能够力挽狂澜的主心骨,哪怕他真的有谋反之心,也需得细细斟酌一番,思索该要如何虚以委蛇,借力打力。
万万不可在如此关键的时刻问罪。
可不知赵王迁是从前读书太少,摄政不多,对此知之不详,亦或是被切下的二两肉,连带着把他的脑子带走了。
总而言之,他把李牧找来问罪,斥责一番,才把人放回去守城。受魏王令而来的顿弱,在城中目睹此事,脑瓜子一转,便开始煽动谣言。谣言说,之前天下大旱,都是赵王无德所致,至于他怎么无德,那就要看看他是怎么对待代地将士兵卒与李牧将军云云。郭开不是蠢人。
听到传开的流言之后,他继续在赵王耳边叭叭。不过他并不想将邯郸百姓的仇恨,全部拉到自己身上,于是他向赵王请命,主动视察军务城防,对将士嘘寒问暖,与李牧一道视察军情。转头,却忧心忡忡告知赵王迁:“武安君心中有怨。”赵王迁便愈发不待见李牧。
要不是赵聪、颜聚、司马尚等人不成器,没能直接取代李牧,反而在三战之中陆续被秦军所杀,他也不是非得要用此人。君臣不睦,气氛更是微妙。
不仅朝堂之上,连民间都有所察觉。
可李牧的所作所为,邯郸百姓都看在眼里。于是他们私下谣言传得更欢了,把异象因由落到赵王迁身上,话里话外都暗示其该当自省改过。
藉此,亦顺道稍稍缓解内心的痛苦。
冬日过后,春来不见一滴雨,倒是有彗星现,白光满天。谣言更是甚嚣尘上。
邯郸城内对赵王迁的讨伐之言,日渐热烈,慢慢有些控制不住。惶恐之下,不知是哪位让百姓闭嘴的赵卒失手砍了人。城里一下乱了起来。
呼喊声没过多久,便传到城外的王翦耳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