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不知我哥是嬴政> 大秦捷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秦捷战(1 / 2)

第247章大秦捷战

庭议结束之后,众士卿散去。

王翦向嬴政告病归老:“翦已老矣,多病缠身,愧不能为王解忧,故而请归频阳,以养晚年。”

嬴政极力挽留,多番规劝:“王将军严重了。将军早年为我秦国攻取赵国九座城池,今又为我大秦攻下赵、燕两国,其功甚伟,未尝有败绩,又岂能轻言归老之事。”

王翦心想,还不是因为灭四国,光他就占了一半功劳,所以才萌生退意。今王与昔日昭襄王何其相似!

他可不想当武安君白起,落个功高盖主,被清算的下场。此时退去,还有他儿王贲与孙王离在朝谋职,家族也不会因为他告老还乡受到太大影响。

可称两全其美。

面对去意已决的王翦,嬴政多番挽留不成,甩着袖子,怒而同意了。“我大秦如今有不少年轻的将领接连崛起,虎将用之唯恐不及,他区区王翦不为吾效力,又能如何!”

他就不信没了王翦,这天下还不能统一了。扶苏欲言又止,想要起身说什么,被蒙毅按了下去。对方冲他轻轻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在这当口跳出来,冲撞了王,落下心结,到时候反而找不到人劝说。

扶苏只好休罢。

二十万将士兵卒很快就点好,李信自信满满南下,蒙恬也收到了来自蒙毅代笔的书信,言道李信会从西面攻取平舆,望他能与对方打配合,在城父会师。于是蒙恬果断抛下负刍,不打算对他做什么,只留给他一封信,说自己家中有急事,先走一步,来日再见。

家将问他:"将军何不杀负刍?”

“现在还杀他不得,留他与熊犹争抢,则楚国内乱难及,对我大秦有好处。”

蒙恬自寿春奔马前往钟离,与数十家将、上百家兵先行汇合,再前往寝地附近,与驻扎的将士兵卒汇合。

寝地不是什么战略要地,防守不重,且地势平坦,无所依凭,很快就被拿下。

拿下这个地方后,蒙恬先抄治所的文书档案,派帐下文官接手寝地,尔后才继续北上据此不远的城父。

城父属沛县,自寿春、钟离、寝地往城父这条路,就是他们当初自沛县南下的路,如今不过是反过来北上,他熟悉得很,一路走得格外通畅。通畅到斥候怀疑他是当地人的程度。

不过这也得亏他之前拾掇负刍,搞出与熊犹争位之事。屈景昭三家的人为防权力旁落他人之手,都一心管着寿春之事,便让他有机可乘,神不知鬼不觉自寝地切割一刀,断了楚国南北贯通的喉舌。秦军的所作所为,暂时还传不到寿春去。

而此时此刻的李信已势如破竹,夺下平舆,又攻向颍川的鄢陵。昌平君熊启便是在此地被捧为荆王。

鄢陵的楚军未作坚决抵抗,破城破得比平舆还快,就像砍一块豆腐似的利落。

李信活抓熊启,监禁起来:“昌平君啊昌平君,你可真是枉费王对你的信任,居然背叛秦国,投向楚国。

“想当初,廷议上有多少人反对你归来鄢陵,安抚当地百姓,又是谁力排众议,付以信任,让你归来!”

熊启被推得一个趣趄,半跪在稻草上,连发冠都歪了。身为王室之人,他下意识先整理好自己的发冠,顺势跽坐在稻草上,抬头看向李信,冷笑连连:“吾乃楚国公子,此番不过回归楚国,又怎能说是背叛秦国?″

楚地的官员和百姓都信任他,愿意簇拥他,难不成他还能背叛自己的国家,投向秦国不成?

李信也扯着嘴皮子冷笑:“说得这么冠冕堂皇,还不是因为楚国存在,你才有楚国公子的金贵身份。一旦楚国灭亡,你也就和我们没什么两样了。”熊启被说得脸色铁青。

“要不然,你为何不在秦国出义兵之前就先回到楚国,劝说楚君阻止秦军脚步。"李信抱着胳膊看地上的人,“难道不是因为你打从心里觉得,华夏本来就是一体,这天下迟早也要合一,所以三晋被吞吃是早晚的事情。“他们亡国,你压根就不在乎。你只是独独不能失去楚国,不能失去自己身后的依仗。”

熊启气得手指发抖:“一派胡言!”

话不投机半句多。

李信本来就不是能跟他谈到一块的人,也对说服昌平君投降没什么兴趣,转身就离开监禁的地方,懒得浪费口水。

他只想,到时候带着这个活生生的俘虏回秦国,送到嬴政面前,但凭赢政处置此人。

跟随他历练过的家将,心里总有一丝不安。他挠头:“将军,我怎么觉得鄢陵此行太过顺利,似有不妥?”李信不以为然:“楚国厉害的兵马可不驻扎在鄢陵之地,破城迅疾乃意料之中的事情,你就不要多心了。再说了,这地方是他们先前从魏国手中抢夺而来,估计丢了也不太心疼,所以才没有顽力抵抗。”毕竞楚国可不是楚王一人说了算,而是屈景昭三家说了算。鄢陵之地又不在这三家手里,三家谁也不心疼,自然就不会想方设法派出兵马重新夺回来。

若非如此,他们为何要从此一路攻入城父。还不是因为刨除地理因素,以城父为据点,可以降低楚军的警惕,让对方发现的时间推得更晚,好让他们争夺战时先机,一路把驻守的防线推到淮水之北,与寿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