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朕就是万历帝> 第一百一十三章 工人与农民的冲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一十三章 工人与农民的冲突(2 / 3)

来的道路。

张居正心头一动,今日是个大好机会。

工商大兴,早晚要与农耕发生冲突,至少在江南等地,出现了地主和工厂主争抢青壮。在北方,由于缺水,偏偏工厂也是用水大户,因此发生最多的就是水源的争抢。

今日丰润县鸦鸿桥镇发生的事情,其实在工厂集中的太原、滦州、辽东发生过多次,只是都被地方官府费尽力气解决了,没有爆出来。

正如皇上刚才所言,一味压制,冲突双方都不爽,各自积着一肚子火,然后突然就爆了出来,发生今天这样的事情。

要不请皇上圣裁?

自己在西苑听课也听了十几节,感觉皇上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好像心里有数,要不你跟我们打个样,我们心里有个数,后面面对这些新问题,也知道如何处置。

朱翊钧目光一移过来,张居正马上说道:“皇上,工农相争,不仅东南有,在滦州、太原出现过多次。

直隶、山西布政司,还有内阁对于此事,都束手无措。农乃国本,工商是强国富民之要,手背手心都是肉,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今日御驾东巡,恰好遇到这桩事,臣斗胆请皇上圣裁,让臣等以后处置此事,也好心里有数。”

张居正也只是敢对朱翊钧这么说。

要是换做大明第一谜语人,嘉靖皇帝,他绝对不敢这么说吗?

世宗皇帝绝不会给出自己的意见,只会含糊其词,然后挥挥衣袖,让臣子去做。

做的好,是你体会到圣意。做的不好,那就是你没有体会到圣意。

朱翊钧绝不会玩谜语人,他会非常清晰告诉臣子,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至于臣子们怎么做,他有时候会指点,有时候不会。

朱翊钧转过头来,对张居正点点头,“这样也好。工农相争,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你们都是读圣贤书的,这种问题,你们很伤脑筋的。

那朕就给你们打个样。”

张居正长舒了一口气。

皇上那是那么一如既往地自信。

“宋公亮呢?”

“回皇上的话,宋公亮在前面处置此事。”

“传旨给他,择地安营扎寨,围出一个帷帐来,朕和张师傅,要当面审一审此案。把当事乡民的乡老、里长和乡民代表,以及工厂的厂长、管事和工人代表,都叫到跟前。

对了,地方官府有来人吗?”

“回皇上的话,丰润县正堂,县丞、主簿、县尉,还有滦州府同知、守备,全都在现场。”

“一并叫到朕的跟前。”

“遵旨!”

两个小时后,在附近的一处山丘上,帐篷扎好了,也用青布围出一处帷帐,中间是方圆两百米的空地。

朱翊钧、张居正坐在上首位置,两人各自一张毯子,盘坐着,身后都放着一张凭几。

滦州府同知、守备和丰润县知县、县尉、县丞、主簿,分坐在左右。

下首分坐着三十多人,左边是乡老、里长和六位乡民代表,都是乡中有威望、说话有分量的人物。

右边是四家厂的厂长、管事和八位工人代表。

他们已经向朱翊钧和张居正行完礼,现在都忐忑不安地坐在小马扎上。

“朕先不问你们,先问问知县。丰润县,你说说事情原委。”

“启禀皇上。”丰润知县娓娓道来。

这就是老大难问题,浭河水就那么多水,工厂用了,农田就少了。农田的水少,就要减产,减了产,赋税就缴不足,乡民就得饿肚子,丰润县就要挨批。

朱翊钧点了点头,转头看向乡民这边。

“原委丰润县说得很清楚。朕现在听听你们的意见,一个个来。”

乡老、里长、乡民代表面面相觑,最后公推了一位乡民代表,也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生员,陈述了他们的意见。

“草民启禀皇上,草民乃县学廪生,读过圣贤书,明白农乃国本。

太祖皇帝曾圣言道,‘夫农勤四体,务五谷,身不离畎亩,手不释耒耜,终岁勤劳,不得休息。其所居,不过茅茨草榻;所服,不过练裳布衣;所饮食,不过菜羹粝饭。’

‘不幸水旱,年谷不登,则举家饥困。’

太祖皇帝,深知乡民疾苦,备加怜悯。而地方实情,也确实如此。田地所种,靠天吃饭,靠水吃饭。

工厂截流,分走大半水源,上万亩农田,嗷嗷待哺。草民代表三乡十一里,一千三百七十户农户,向皇上诚请,请皇上为草民做主,全我们性命。”

说完,跪伏在地,泣声长请。其余乡老、里长和乡民代表们也跟着跪伏在地,一起哀求道。

右边厂长管事和工人代表急了,有的坐立不安,有的涨红了脸,但是他们知道现在在御前,不敢胡乱开口说话。

“刘义、宋公亮、祁言,你们也来几个人,跟朕一起,把乡亲们都扶起来。”朱翊钧站起身来,起身把最年迈的一位乡老扶起来。

张居正也连忙跟着起身,把另一位乡老扶起。其余几人,纷纷把另外的乡老里长和乡民代表扶起来。

右边工厂那边的众人,脸色更加难看了。

朱翊钧安抚道:“诸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