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司,核堪局。
一核查吏目上前拱手道:“大人,听说梅翰林的青藤山诗集也在这一批次内,可否让小的来审。”
“青藤山诗集在这批次内?”
“梅翰林可说是当朝诗词第一人了,这诗集又是他呕心沥血之作,谁人不想一睹为快呢。”
我还想看呢!
众核查吏目这才各自抱着文稿回去。
“多数都是有钱老爷们的自娱自乐。
卖是卖不掉的,肯定要送亲友。
“你看这句,什么‘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简直狗屁不通!”
主事那边怕是还要品鉴一会,咱们要看,还得苦挨许久。”
《静安居士诗集》
他摇摇头,翻开文稿。
等看到最后一篇,又是一惊。
他擦了擦头上的汗,不知该不该通过,便赶紧拿给前面的检校。
“看这首词,怕不是哪位老大人的词作,何况这里面还有许多敏感字眼……”
那主事见了,也自为难起来。
你们可知这静安居士、玉清先生是何人?”
又有一人道:“《雅音汇编》是翰林院主编,不如去问问他们?”
主事拿着文稿去了。
翰林院学士李征见了,先是诧异道:“是那位静安居士的?
他翻开看了一眼,立即忍不住赞叹道:“好!好啊!
这等作品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应该速速核准才是。”
李征疑惑地翻到最后,只一眼,便皱起眉头。
如此好的词作,未免太过可惜。”
“玉清先生……”
“从未听说过。”
话未说完,一太监匆匆而至。
李征赶紧应下,正要走,又回过头拿起那文稿,对左参议等笑道:“我实不忍明珠蒙尘,不如请皇上定夺吧。”
李征进来,见礼后,看天佑帝正在案上习字,便道:“皇上的字又有进益了。”
李征不敢接话。
“除云贵外,其余各省的建言已到,臣整理了一下,请皇上过目。”
太监正要去接,天佑帝道:“你直接说吧。”
天佑帝的笔停了下来,“知道了,你去吧。”
他们不敢核勘,臣拿了过来,想请皇上裁夺。”
天佑帝终于抬起头,摆摆手,太监赶紧去接李征手中的文稿。
贾珍拿出来的那首词的作者不就是此人吗?”
皇上竟连此都知道。
他看着署名。
太监小声道:“皇上,奴婢这就让人去查。”
他来回踱着步子,好一会才停下,看着李征道:
李征道:“皇上,人言一动不如一静。
不如把水搅浑,或可破除此局。”
李征道:“皇上,当断则断啊。”
李征跪地叩头,“皇上英明!”
朕又何曾不想一展抱负,只是……
荣国府,迎春闺房。
啊,不对,那里不可以的。”
迎春笑道:“围棋千变万化,这次不同的。”
说完,宝钗走了进来,笑道:“二姐姐真真是个甩手掌柜。
迎春道:“有妹妹坐镇,哪里还用得上我。
宝钗道:“话虽如此说,但有些事情还是提前说清楚,免得出了误会,薄了亲戚间的情分。”
宝钗笑道:“五柳居的张掌柜告诉我哥哥的,说是这刻板出书,分两种合作。
一般是作者六成,书坊四成。
迎春点点头,没有得赵珏提示,她也未说话。
所以让书坊承担全部成本,姐姐仍拿六成。
赵珏虽不了解这里面的门道。
不管后世对宝钗如何评价,她的确在物质上帮助了黛玉、邢岫烟。
她薛家只会赚,绝不可能亏。
五柳居的张掌柜得知此事,不由摇头道:“如此行事,这家业如何能不败落!”
他愣了一下,才反应道:“是在这里,只是还未印好。”
说完,竟寻了个长凳,自顾自坐了下来。
见有人等在这里,后来者也都跟着等待。
他冷眼旁观,这些人当中虽有许多读书人打扮,但更有很多豪门大家的仆人。
张掌柜越来越惊,不过见这些人只安安静静等着,便也不多问,只赶紧让匠人把诗集刻印出来。
也不问价格,只扔下一块银子便把诗集抢到手里。
借着书坊灯光,只见那纸上赫然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