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年代:我在大山脚下修了个假仙> 第五十六章 许承安要买拖拉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六章 许承安要买拖拉机(1 / 2)

晚上,老支书家。

“承安来了啊,吃饭没?哎哟,你说你每次过来拿什么东西呢!”

柳春花眼睛都快笑没了。

许承安每隔十天半月都会过来一趟,每次带些从山上打的野味之类的,这次他来甚至还带了包大白兔奶糖和一罐麦乳精。

柳春花觉得这个知青实在是太懂事了。

要不是许承安已经和施家老二订婚,恨不得把自己女儿嫁给他。

许承安和她客套了几句:“呵呵,春花婶,老支书在吗,我想和他聊点事!”

“他在屋里头呢,你进去找他吧,我给你泡壶茶!”

“不用不用,春花婶,你忙就行!”

许承安径直走向老支书住的土坯房,就见到他在炕上“啪嗒啪嗒”地抽着旱烟,眉头深锁,心里不知想着什么事。

瞧了敲门,老支书这才回过神来,强行挤出笑容:“承安,啥时候来的?”

“刚到,在家里闲着没事,过来和你唠嗑几句!”

许承安和老支书的关系很好,直接就坐到了他的对面:“老支书,你在想啥呢?”

“嗨,还不是那个拖拉机指标的事!”

提到这个老支书就心烦。

前几天上边找他开了个会,与会的还有镇子上的其他公社支书。

领导在会议上声称为了促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化进程,给每个村都分配了个拖拉机指标。

然后那帮去开会的支书个个都头大如斗。

领导嘴里说是指标,然而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就是个任务。

同为工业品,然而和求而难得的自行车不同的是,80年代初拖拉机在国内的产能是过剩的。

以东方红小四轮为例,1980年,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全年生产了24015台,远远超出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产量迅速下降到9500台左右。

这玩意太贵了,在生产队时期,整个大队公社有两辆拖拉机都算多的。

1980年,国内生产队的基本核算单位为566万个,而拖拉机则只有262万台,全国拖拉机与生产队的比率连0.5都不到,即平均下来一个生产队只有半台拖拉机!

郭嘉提出农业机械化的口号是没错的,然而一时半会难以实现,而那些响应号召的机械厂却为此生产了太多的拖拉机,导致卖不出去。

积压得太多的厂子,甚至可能为此而倒垮。

于是有些地方就分任务了,看看能不能尽量帮忙消化。

领导那边的态度很明确,哪个村能消化掉这个指标,那就是大功一件,消化不了嘛,那就好自为之吧!

然而要凑钱一辆拖拉机又谈何容易,尤其是黑土屯这种小山村。

任务来得也很不是时候。

还有两个月就过年了,辛苦了一年,谁不想留点钱,过年整点年货啥的。

而且不久之前村里头才来了支打井队,给十几户人家打了洋井,这些家庭都花了不少钱的,个别还是东拼西凑才够,要他们再集资买拖拉机,那是难上加难。

果然,回来全村开会一说,几乎就没几户赞成的,强烈反对的声音占了绝大多数。

许承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老支书,这个拖拉机指标的问题,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哦?”老支书连忙问道:“有啥法子,你快说说看!”

“虽然这辆拖拉机是上头给村里的指标,但是卖给个人也是可以的吧?”

“卖给个人?”老支书一脸愕然:“一辆拖拉机得几千块,咱村里凑钱都凑不上,谁能自个买?”

“老支书,不瞒您说,我想买这辆拖拉机!”

“你?你有这么多钱吗?”

老支书震惊了。

施家那条件他是清楚的。

许承安虽是城里的知青,但早早父母也没了,条件好不到哪去。

许承安淡淡地道:“没有,我想贷款买!”

他手头的钱其实买辆拖拉机已经差不多了,然而许承安还是打算贷款。

把银行里的钱弄出来,钱生钱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趁着这个机会,也和银行那边打打交道。

“贷款?”老支书一听便眉头深皱:“承安,这可是好几千块钱,银行那边哪有这么容易贷到!再说了,你贷这么多钱,一年下来光利息怕是就得几百,能还得起吗?”

许承安不为所动:“呵呵,老支书,我这拖拉机又不是放着不用,可以跑运输的嘛。”

现在买辆农用车跑运输,就和买了只能下金蛋的老母鸡无异。

很多胆肥的人就是买了辆农用车起家,成了万元户。

80年代初也是买农用车最好的年份。

早几年的话还没开放。

做生意被视为投机倒把。

容易被批斗,个人也很难买得到拖拉机。

太晚的话,到了80年代末,很多人有条件买农用机了。

意识到跑运输挣钱,活就没这么多了。

老支书自然也想消化掉指标,完成领导的任务。

然而事关重大,可不能坑了许承安。

他苦口婆心劝了半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