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后宫,再传进京师达官贵人家中。
先前许多文臣武将纳闷,薛理今日打御史,明日查亲王,真不怕死吗。如今联想到皇帝的这番话,众人后知后觉,是太子腰板硬撑得住!身为当事人的薛理和太子可没想到“丰庆楼风波"还有意外收获。太子依然深居简出,薛理依然躲在仁和楼后院。
店里人声鼎沸,薛理有点坐不住。
薛理在北屋看一会,伙计明显紧张。洗碗工一边刷碗一边往朝店里打量,好像很担心会出事一样。
薛理犹豫片刻起身去前店。
拉面厨子松了一口气,守在柜台前的薛瑜和站在柜台后的俞丫明显放松下来。薛理奇怪,林知了又不是第一次不在店里。前些日子她上午去王家村,傍晚才回来,也没见她们紧张。
王家村离仁和楼十几里路,丰庆楼离仁和楼才二里路!薛理一时想不通,决定去问问薛瑜紧张什么。“这位就是刑部薛大人!”
突兀的声音令薛理脚步一顿。
薛理循声转向店外,三男一女,妇人眼熟,看衣着像街坊,三名男子风尘仆仆,一位头发花白,一位三十岁左右,还有一位十七八岁的样子,很像祖孙三代。
考虑到不能叫身后的食客误会,薛理微微摇头,一副“不敢当"的样子:“我只是刑部郎中。”
“刑部郎中也是朝廷命官!"妇女指着薛理对三人说,“你们别不信,找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都不如他好使。”
薛理连忙打断:“不可胡说!我在刑部做的事都是刑部尚书吩咐的。再说,大理寺卿经手的案子比我听说过的还多,我哪能跟他们比。”妇人本能反驳,然而扭头一看薛理年轻的长相,尴尬地笑笑:“是有点夸张。不过找他没错!”
薛理不敢再由着她信口开河,直接问:“找我何事?”三人互相递个眼神,仿佛说他还没到留胡须的年龄,找他有用吗。妇人因为被质疑很不高兴,“你们怎么还不信?“对薛理说,“他们要告状!薛理因为妇人提到刑部和大理寺,闻言有种“果然如此"的感觉,“如果告官,可以去大理寺。如果告百姓商户,可以找京兆尹。”妇人:“不能去刑部?”
薛理:“刑部是核实天下案件的地方。大理寺负责审判。刑部可以接案还要大理寺做什么?”
妇人:“他们不告官也能去大理寺?”
薛理点头:“大理寺在西边,离这里有点距离。不过大理寺离京兆府不远。这两个地方想去哪儿去哪儿,也可以都去!”三人因为薛理的年龄不敢信他,闻言决定先去大理寺,再去京兆府。薛理看到三人离开才问妇人:“哪来的?”“听口音一一”妇人猛然睁大眼,“好像南方口音。薛大人,兴许是你同乡!要不要我把他们叫过来?”
薛理:“要是我同乡,更不能叫他们。”
妇人脱口问:“为何?”
食客高声说:“朝廷有规定,百官不能干涉本籍的案子!”妇人心里一慌,急急忙忙问:“有这个规定?薛大人,我险些害了你!”“你也是无心的。"薛理不待她开口,“店里生意如何?”妇人猛一跺脚:“坏了!店里还有客人!"说完就跑。这个时候正好饭点,大理寺的门房也要吃饭,三人租车到大理寺,门房不想理他们,直接说里面没人。
老翁疑惑:“那个仁和楼的薛大人是不是骗我们?”门房浑身一激灵,扔下筷子:“你说谁?仁和楼的薛大人?”“仁和楼有个刑部薛大人,说刑部不接案子,叫我们来大理寺。"中年男子不识字,“车夫跟我们说这里是大理寺。"指着匾额,“是三个字啊。”门房想起大理寺卿的吩咐,招惹谁都别招惹薛理,他身后不止有太子还有皇帝。门房叫三人先进来:“这里是大理寺。你们来的不巧,都吃饭去了。等等,我去看看有没有晌午不饿的。”
到食堂找个评事就说:“门外来仨人,看样子是进京告状的。不知为何找到仁和楼,应该是正好碰到薛大人在仁和楼用饭,他就把人指到我们这里。你看是管还是不管?”
“管!"评事叫门房把人带进来,他随后就到。这位评事以前可没有这么勤快。
薛理连办几个大案,皇帝赐了一处宅子,放到市场上价值三万贯。据说连地契都给了,不是只有居住权。小吏们羡慕不已,都想成为下一个薛理。哪怕他们知道彼此不切实际,可是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去年这个时候还说薛理办了“庐州府"和"安王案”,陛下一文没赏,显然对他不满。
要是不满的结果是得一处大宅子,他们希望陛下天天对他们冷眼相待。评事看到状书顿时觉得没人能成为第二个薛理。于是他把状书交给大理寺少卿。
少卿也觉得状书烫手,“涉及到当地知县,应该交给御史台,由巡察御史出面核实。”
评事:“要是巡察御史又推给我们呢?"
大理寺少卿闻言奇怪:“他们怎么不去御史台?”评事:“仁和楼用饭碰到了薛大人,哪个食客多嘴,说薛大人是刑部官员,他们找上薛大人,薛大人叫他们来找我们。”少卿:“薛通明看过状书?”
评事摇摇头:“他们从怀里掏出来的时候外面卷了三四层。薛大人应该没看过。可能听他们说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