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就是‘拆掉屋顶’,豪强们肯定不允许,而刘秀则是‘开个窗子’,相比起不能接受的‘拆掉屋顶’,当然是‘开个窗子’更能让豪强们接受。”
所以说,王莽真是个冤种,没有他搞的土地政策,刘秀推行他的度田令十有**会阻力更大,但有了王莽这个掀屋顶的先行者,度田令也不是那么不能接受。
至少刘秀没让他们一夜间田产全部清零,也就不好以后继续兼并土地、藏匿人口了,日子要过得比以前相对艰苦一些,如今皇帝老儿势大,大家捏着鼻子忍忍!
李念接着道“刘秀在建立东汉的过程中,不仅取得了巨大声望,更锻炼出了一支实力不俗的军队,以及忠诚于他的文臣武将,这些都成为了支持他办事的力量。”
“王莽在为道德完人时,在声望上也许能同刘秀相比,可其他方面却逊于刘秀,等到其篡汉、道德金身被破后,则更加不如。”
“刘秀为帝一生几乎没有缺陷,其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做的极好。”
“对内与民休息、整顿吏治、善待功臣、抑制豪强,使得经历大乱后的天下开始恢复元气。”
“对外虽不像武帝时那般打得四夷安服,却也让匈奴分裂、西域诸国愿意臣服,边疆多族归顺,更派马援平定了交趾叛乱。”
这刘秀竟然是一位几乎没有缺点的帝王,而且文武双全、内外通吃,简直不可思议。
如文帝也有像对外不太行的这种缺点,而像汉武,功虽大,过也不少……
刘秀就没有晚年时昏聩,整出些祸事来啥的?
李念道“若真要硬算刘秀的缺陷,于臣而言,可能也就其崇尚儒术和接见脚盆使者,赐了‘倭国’之名,但这些实际上也不是缺陷,那时的儒家仍有可取之处,他也不会想到千百年后之事。”
“建武中元二年,在位二十九年的刘秀离世,享年六十二岁,留遗诏曰‘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
听到这份遗诏,始皇三人皆陷入沉默。
蒙恬、蒙毅在想明明是这般有为的一位帝王,在离世时却称自己“无益百姓”,还让将后事俭省着办,不要那些官吏邮寄唁函吊唁。
始皇则在心中思索,如果是他离世,能否留下这种遗诏,说自己“无益百姓”,要求“务从约省”?
面对后世的这种优秀帝王,始皇感觉压力很大,他心气高,有一个巨大的野望
他不仅要超过前人,也要让后人难以超过,成为后世帝王之楷模。
可这后世帝王好像真不容易全方面超过!
始皇心里明白李念给他讲说刘秀这些优秀帝王的那点小心思,不仅是让他知晓后世历史,也是有意让他生出跟优秀帝王相比之念,让他发生改变,不会变成李念所知历史上的那位始皇帝。
但不得不说,这小子的心思达成了。
如果以前不知道也就罢了,如今能够知晓,当然要和后世的帝王比一比。
就像那位的词中所言“欲与天公试比高”,与天公都可比高,与后世帝王相比,又有何不可?
说来也有意思,在从李念这得知那首词后,始皇帝亲自将其写了下来,每日都要私底下看上一遍。
李念道“葬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曰光武皇帝,成为东汉拥有庙号的三位帝王之一。”
“东汉本来有好几位帝王都有庙号,但由于功不符实,最终被去了庙号,只留了三位!”
“足见东西汉庙号之严格,哪像后来的朝代,是个帝王几乎都有庙号,再无多少份量。”
“刘秀死后,其子刘庄继位。刘庄,刘秀与阴丽华之子,既是东汉第二位皇帝,也是第二位庙号拥有者。”
蒙恬已从沉思中回神,问道“那刘秀不是后娶了郭圣通为妻,为何不是其子继位,而是这刘庄?”
纯粹是出于好奇想问问,原因也能猜到,无非是刘秀更喜欢阴丽华和这刘庄,于是在其称帝后,便放弃了郭圣通之子,选择了刘庄。
李念的回答也不出蒙恬意料“因为相比于郭圣通,阴丽华更得刘秀喜爱,且刘庄也颇为优秀。”
“阴丽华和刘秀早年见过,刘秀对其一直念念不忘,以后世的话说,阴丽华便是刘秀的白月光。”
“刘秀当年在长安太学留学时,见到执金吾出行的盛大场面,曾说过一句‘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后来,在昆阳之战后,刘秀如愿以偿,成功娶到了阴丽华为妻。”
“对于这位惦念多年的妻,刘秀自然十分喜爱,加之阴丽华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恭谨俭约,生性仁爱,与刘秀的性格正好对上。”
“在刘秀娶了郭圣通后,由于郭圣通的出身,加之郭圣通已为刘秀诞下子嗣,阴丽华主动辞让后位,让刘秀立了郭圣通为皇后,她则被封为贵人。但阴丽华的这种辞让会使刘秀更觉得亏欠她,对其也会更加喜爱。”
“偏偏郭圣通由于某些事加上刘秀更喜爱阴丽华,数怀怨怼,最终刘秀废去郭圣通后位,立阴丽华为后,阴丽华长子刘庄也在两年后被立为太子。”
这就是白月光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