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都市言情>华娱浪子,怎么被天仙改造了?> 第254章 波折丛生的颁奖典礼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4章 波折丛生的颁奖典礼(1 / 10)

第254章 波折丛生的颁奖典礼

《返老还童》刚刚结束的十几秒,仿佛是时间静止了的十几秒。

从第一幕的毛刺,第二幕的逆光,到第三幕的柔光。

仿佛一篇格调奇绝的美文,向观众娓娓道尽李明的一生。

电影结束,所有人的心仿佛被挖空了一块。

跨越了70年的历史长卷中,小人物李明的爱情和国家两条明暗交织的叙事线交迭出现。

不仅是普通观众,专业的影评人和导演、演员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仿佛后知后觉一般,热烈的掌声像惊涛骇浪般涌起,经久不息。

路老板带着张漫玉、李雪建、张松文、范兵兵等人数次回到主舞台谢幕,接受了尖叫和欢呼。

《返老还童》剧组在首映之后有一个高端酒会,邀请场刊影评人、各国电影媒体和捧场的知名演员、导演、制片人。

这也是几乎所有剧组的标配。

波黑导演库斯图立卡先找到了路宽:“尽管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真正看完电影,我还是无法用语言形容你的佳作。”

“路,5月到戛纳来吧?我邀请你做我们的评审团主席。”

路老板感觉有些惊讶,又面色平淡地欣然允诺:“没问题,我还得拍一部《巴黎,我爱你》的小短片,我们到时见。”

库斯图立卡跟他碰杯离开,一堆小电影节的主席都蜂拥而至!

都是来跟路老板混脸熟的。

对于这些小电影节来说,提升名气就是提升效益,因为只有名导的作品参加或者高级别的评审团和组委会才会吸引高额赞助。

目前欧洲三大为首的a类电影节都是排他性的,入围了其中一个就等于自动放弃其他电影节。

但这些小电影节和a类电影节可不存在竞争关系。

他们不嫌乎吃剩的,你们这些牛逼导演、有票房号召力和荣誉号召力的导演愿意的话继续来我们这儿!

比如陆太郎这样喜欢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说不定就能去混俩小奖回国嘚瑟嘚瑟。

哈维带着一个大帅比走过来:“路,这位不用我介绍了吧?”

罗伯特德尼罗热情地伸手:“我也不用介绍,听马丁斯科塞斯讲过你很多次了。”

“他告诉我,因为要拍你的《异域》莱昂纳多推迟了三个月才进组《飞行家》,他很生气。”

“但是看了你的《异域》和《返老还童》,他觉得莱昂纳多的决定是对的。”

路老板哈哈大笑:“希望我们能有合作的机会。”

罗伯特德尼罗欣然点头:“当然,我看了你在电影中的角色,我喜欢和懂表演的导演合作。”

“一言为定。”

第二天的柏林影展场刊打出了3.8的高分。

柏林影展的场刊主要是由《每日银幕》杂志组织评审,采用4分制,4星为完美,1星是糟糕。

除了一个走极端的影评人给了个1分外,平均下来3.8的高分独占本届影展的鳌头,排名第二的是南非电影《卡雅利沙的卡门》。

电影节评审团主席罗兰亲自为场刊撰写影评:

《返老还童》是一部娓娓道来的生命史诗,用奇幻又温情的笔触,勾勒出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带给观众无尽的感慨与思考。

对于很多外国的资深影迷来说,这种把小人物的悲欢融入到时代洪流中的技法让他们想起了另外两部蜚声中外的华语电影。

《霸王别姬》和《活着》。

美国的《综艺》刊载影评:影片有着“路式电影”独特的叙事技法,开篇抛出的原著中主角逆生长的设定堪称绝妙。

导演借由这样独特的设定,打破了我们对生老病死固有顺序的认知,让整个故事仿佛笼罩在一层神秘而又浪漫的光晕之中。

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奇思妙想,而是通过李明的逆时人生,巧妙地串联起诸多重要的生命阶段和情感经历,使得影片叙事既新颖又充满张力。

作为本地报纸,《柏林晨报》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这位撰稿人显然是仔细研究了那段近代史,描述比较中肯:

在男女主的魔幻爱情故事之外,我们看到了一条时代的暗线。

从1919年到1988年,东方巨龙社会民生、国运转折的跌宕起伏可见一斑。

透过李明的一生,我们看到了政治经济风云变化之间,充满先进性的时代思潮在这样一种困境中无奈地自我结构。

如果你看懂了这部电影,就看懂了从1919年到1988年的中国。

还有小日子最权威的电影媒体《每日旬报》、《好莱坞电影报道》等等,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唯有英国的《帝国》有些唱反调的意思:

《返老还童》中对历史和现实的厚重诠释不够,不像贾科长导筒下的画面,精准地反映和提炼了焦灼的现实,在这部电影里我们没有看到对消费狂热、社会现状等热点的人文思考。

换言之,你路宽的电影把国人和国内拍得太好了,没有体现出一丁点的劣根性,我们不承认!

当然有,只不过是国党。

翌日,路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