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电影江湖的门派艺术大比
“罗兰告诉我,现在最先进的地裂能做到二十米,棒子那边的团队能做到四米,我们目前掌握的技术也就做到八米了。”
嘴上说的谦虚,路老板脸上都是骄傲的神色。
他又叫来谢宁:“这个地裂还要再配合cg,大裂缝旁应该枝枝丫丫生出一些小裂缝,不然太假。”
“好的,路导。”
韩山平笑道:“我是川省人,从小经历的小震不知凡几,你刚刚说的是对的。”
他旋即长叹一口气:“工作做到这个份上,我想这部电影是一点问题没有了。”
“姚主任,我想你跟你们书记,也能好好交个差了吧?哈哈!”
“当然,当然,我们塘山上下是百分之百信任路导!”
赵永、姚建国等人信不信任自己,路老板不管,他对这帮体质中人办事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存疑。
几天后,路宽带着补天映画的特效团队赶赴塘山现场,实地检查模型施工情况。
市区东郊公园西侧的一块空地被施工拆挡围住,车辆进进出出,穿着剧组服装来往的工作人员络绎不绝。
有基建人员,有美工,有道具师,有做旧师。。。
“路导,来啦。”
美术指导曹久平给他递上一顶安全帽,两人笑着往里走。
“曹老师辛苦了,北方这会儿还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这工地灰也大。”
曹久平和霍廷霄都是和张一谋关系好的美术,老谋子这一年都要忙着奥运开幕式方案的竞标工作,被路老板借来一用。
他主要的作品有《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还有后世明年姜纹的《太阳照常升起》。
之前带着姚建国和韩山平看的是特效模型,现在看的就是实拍的生活场景,同样重要。
这条五百米不到的长街两侧,供销社、澡堂、副食品店、修车点、小卖部、水塔等70年代的建筑应有尽有。
“真不错,像回到那个年代了。”
曹久平笑道:“塘山父老乡亲很配合,市里还专门组织了几个当年在震区幸存的同志给我们回忆场景、做指导。”
这条街是市里一条迁走的老街道,只需要按照70年代的标准把一些老楼做旧,再盖一些平房,进行美工加工即可。
做起来比特效模型要容易些,但是细节必须要更精致才行,都是电影中的生活场景。
这样的年代片,只要有一丝细节不对,观众立马出戏,代入感骤降。
转了一圈,路老板对现场非常满意,又提了些细节上的要求。
“还有什么困难吗,团队的生活方面呢?”
“没问题的,父老乡亲们热情得很,每天煮鸡蛋烤红薯吃都吃不完!”
曹久平话锋一转:“但有一件事儿目前比较棘手。”
“说。”
“道具,我们需要大量70年代的道具。”
他掰着手指头数起来:“搪瓷杯,永久飞鸽的自行车,老挂历。”
“最关键的是到时候救灾用的消防车、洒水车,军用卡车等等。”
路宽皱眉:“军用卡车没事儿,赵书记已经答应协调了。”
“洒水车和消防车麻烦点儿。”
“对了,塘山本地有一个专做大型车的亚特,你联系李秘书问问看,有个车架子就行。”
“好的。”
曹久平为难道:“那这么多的做旧道具。。。”
路宽的剧组,对服化道的要求一向极高,就算是电视剧都不允许糊弄。
这些海量的生活用品道具,是每一部年代片都头疼的问题,后世裤子的大地震是通过网络媒体和纸媒向全国征集的。
“我让剧组在博客上征集一下吧,你们留一个邮寄地址。”
“还有。。。”
路老板突然灵光一闪:“樊建川知道吧?去找他,不,我亲自去一趟。”
樊建川在川省蓉城有一座占地500亩的博物馆,有一千余万件藏品,去年才被文华部授予了“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藏品包含了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等多个种类,70年代的老物件肯定不少。
曹久平疑惑道:“他能给我们吗?”
“这你就别管了,我去跟他聊。”
塘山2005年还没有机场,路老板怀着些小心思,跟李秘书打了个电话推掉了晚上和赵书记的会面,让剧组送他去了秦皇岛山海关机场。
直飞蓉城。
午后,韩山平和张合平带着一个略有些谢顶、穿着行政夹克的中年男人到了片场。
步行位次,可见尊卑。
曹久平惊奇道;“韩总、张主席,你们怎么来了?”
见这位中年人没有自我介绍,他也不方便细问。
“路宽呢?电话也不接。”
“路导?”
“他这会儿应该在飞机上,去蓉城了。”
韩山平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什么时候走的?”
曹久平看了看表:“中午饭没吃就走了,一小时前才飞估计。”
“于主席,老张,你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