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都市言情>华娱浪子,怎么被天仙改造了?> 第401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下)(为一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1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下)(为一鹿(6 / 12)

图书馆中,那束光冲破了哥特式图书馆的穹顶,却仍旧微弱。

再次出现在镜头中的张纯如和西苑宾馆会议室的窗前——

雨后的云层被阳光撕开一道裂缝,金色的光束如利剑般斜插进室内,将张纯如的侧脸分割成明暗交错的剖面。

这束光比耶鲁图书馆时更为强烈,却又不同于童年阁楼里那种朦胧的期待。

它带着穿透历史迷雾的锐利,在会议室的木质桌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仿佛散落的史料碎片终于被串联成篇。

张纯如结束了在金陵的采访回国,她开始一边搜寻更多的资料,一边撰写大纲。

匆匆回家跟父母、丈夫见面后,张纯如一刻也不停地前往莱茵镇的邵子平住处。

“我从金陵图书馆复印的资料中,发现了德国政府发往金陵的外交照会,曾多次要求拉贝回国。”

“但是拉贝最后的结局,好像从没有人再提及过,你了解吗?”

邵子平听得一愣,拉贝的大名所有人都知道。

特别是约翰·马吉的儿子提供的胶卷和影像资料里,有相当多他的镜头。

“我听马吉讲,拉贝回国前,曾经承诺一定会将真相向戈林和希特勒汇报,但之后一直杳无音讯。”

“你觉得他会不会。。。”

张纯如懂邵子平的意思——

拉贝回国后,也许因为寻求自保,放弃了对金陵人民的承诺。

但她觉得没有这么简单,仅从马吉父亲留下的证据中能看出,他同魏特琳一样都是极善良的国际友人。

在残暴的日寇面前都不曾屈服,回国后又怎么会。。。

张纯如倒吸一口凉气,她突然想起一个可能性:“邵博士,你在德国读过书,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可能——”

“拉贝的纳粹党身份在二战后被清算,他迫不得已躲起来,或者受到迫害呢?”

邵子平沉吟道:“有这个可能,不过纯如,你写金陵大屠杀,也许没必要探究这么多,毕竟已经过去五六十年了。”

张纯如很坚持:“我列的提纲中,对魏特琳、拉贝、马吉等人的命运都会有交代,无论是好是坏。”

台下的懂行的观众们听到这句话,再预估电影的播放时间,知道这是要收线了。

从张纯如开始,插叙的关于拉贝和魏特琳两位重要历史见证者的登场。

历史叙述结束,下面仍然从她的视角,去叙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退场。

镜头调转,张纯如几经辗转拜访了约翰·马吉的后人和史学家,都没有得到半点关于拉贝的消息。

她回到住处,坐在电脑前给邵子平在德国读书时期的历史学家朋友发去邮件:

“尊敬的玛莎教授,欣闻您曾协助过邵博士关于1937年发生在中国金陵的日军大屠杀事件研究。”

“是时,曾有西方代表在日军破城之前成立了一个国际委员会,委员会主席是德国人拉贝,请您帮我在当地寻找他的后人。。。”

大银幕上的张纯如开始了每天写作的生活,偶尔会查看一下邮件和手机,焦急地等待着拉贝后人的消息。

直到邵子平惊喜地通知她,德国方面帮助联系到了拉贝的外孙女,也即现在正坐在台下的厄休拉·拉贝。

更关键的是,厄休拉·拉贝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极其振奋人心的消息!

“我翻译了厄休拉传真来的德语资料,里面有一句话非常关键。”

“拉贝回国后曾被特务扣押,他在家信里说‘保存好我的日记,不要让人发现它’”

张纯如大喜过望,猛得起身带倒了咖啡,顾不上被烫红的手背,第二天就订票飞赴德国。

镜头没有详细地交待她和邵子平在德国拜访厄休拉·拉贝的过程。

而是直接推进了时间线,镜头转到1996年12月12号下午2点30分举办的,纽约的《拉贝日记》面世新闻发布会。

纽约金陵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出面,费600美元在洲际大饭店租了一个厅,吸引了以华人媒体为主的各国人士采访。

大银幕上,是新闻发布会的真实录像,经过电脑处理、合成,巧妙地融入了电影中。

一组快速剪辑的镜头闪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人报》等各个国家的主流媒体都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刊载了这条新闻。

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拉贝日记》重见天日,全世界为之轰动!

国内金陵的教授们给张纯如打去电话,鼓励和支持她艰苦卓绝的努力,又提供了更多新收集的历史资料。

洲际酒店的房间内,张纯如打开了录音笔,面前坐着厄休拉·拉贝。

开始探究、也是带着观影者们探究拉贝的结局。

银幕左上角字幕浮现:1938年2月20号。

日寇在金陵的屠杀,从1937年12月13号,持续到1938年的1月上旬。

此刻再出现在屏幕中的拉贝,突然像老了十岁。

他坐在金女大的校长室内,和对面的魏特琳在临别前最后一次聚会。

“明妮。。。”

“叫我华小姐,我喜欢这个名字。”镜头在给到魏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