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都市言情>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318章 好儿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8章 好儿子(2 / 3)

,彼此争斗不休。

朱棣上台后,更是以五次亲征漠北的壮举,试图将蒙古彻底纳入掌控。

明军的这些战役虽重创蒙古势力,却未能根除其威胁,蒙古各部如野草一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明朝对蒙古的治理不仅局限于军事层面。

明朝曾经试图通过关闭边境马市,切断蒙古获取粮食、铁器等物资的渠道,迫使其臣服,但经济封锁反而刺激了蒙古的劫掠行为。

后来明朝又试图通过“以夷制夷”来分化蒙古各部,例如扶持瓦剌对抗鞑靼,不过这种策略如同饮鸩止渴。

瓦剌在也先领导下迅速崛起,“土木堡之变”更是成为明朝的奇耻大辱,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北京城岌岌可危,暴露了这种军事策略的局限性。

即便后期明朝通过“隆庆和议”开放互市,试图以经济手段缓解冲突,但蒙古各部仍未真正归附,边患依然频发。

此外,明朝的边防体系也暴露出严重问题,明初设立的奴儿干都司、哈密卫等边疆机构,因距离遥远和补给困难等问题,难以长期维持。

加之明朝后期国力衰退,财政开始拮据,边防军士常常缺饷,战斗力更是大不如前。

蒙古首领俺答汗甚至在明朝末期兵临北京城下,迫使明朝妥协。

这种军事上的被动,让明朝始终无法彻底解决蒙古问题。

相比之下,清朝后来的盟旗制度和宗教控制,远比明朝的卫所制度更为深入和持久。清朝再辅以联姻和八旗制度,就彻底驯服了蒙古,蒙古各部俯首称臣,甘愿融入大清版图,长达数百年未生叛乱。

更重要的是,明朝缺乏对蒙古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利用。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但明朝并未有效利用这一宗教影响力,而是单纯依赖军事和经济手段,这种单维度的治理方式,使得明朝始终无法在蒙古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而清朝在蒙古地区大力扶持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鼓励蒙古贵族子弟出家为喇嘛,由于喇嘛不能婚娶,蒙古的人口和战斗力逐渐下降。

到了民国时,蒙古的人口降到了不足五十万,而当时出家人数仍高达总人口的12.8%。

可见清朝治理草原的手段有多成功。

这些都是大宋可以借鉴的。

在这里,张纯给赵俣贡献了大量可行的手段,她的一些“想法”让蔡卞等人都拍案叫绝。

赵俣也不吝夸赞张纯,甚至问张纯想要什么奖励?

谁想,张纯却对赵俣说:“官家,臣妾不要奖励,臣妾只想官家夸赞一下我儿赵樘,他刚经历九死一生……”

说起此事,赵俣心里其实很复杂。

赵樘第一次引起赵俣的注意,就是他、赵寿、赵楷跑去参加科举,而且还高中了。

当时,赵樘甚至考了个探,成绩竟然比赵佶还好。

那时,赵俣是真记住了赵樘这个儿子。

不过赵俣却认定了,那是张纯押对了题。

现在想想,就算是张纯押中了题,当时还不满十三岁的赵樘能有那样的表现,也已经很不错了。

后来,赵樘更是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读到了上舍生,证明他本人绝对不只是靠张纯押中题才考中探那么简单。

这次赵俣御驾亲征,赵樘先是单枪匹马去说服了生活在古北口的一众契丹部落交出来了古北口,又在此战当中,选择去最危险的第一线去拼命。

赵樘的表现,已经不是一般的耀眼了。

甚至都可以说,如果赵寿有一天不能胜任太子之位或者出了什么意外,赵樘或许是那个最适合接替赵寿太子之位的皇子。

换而言之,张纯的目的达到了,她培养出来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储人选。

只是,赵樘太有野心、胆子也太大了,他适合开疆拓土,不适合当个守城之君。

这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毕竟,一个开疆拓土的皇帝后面,最好是一个守城的皇帝,那样对王朝来说可能更有益处。

而且,赵樘不仅自己去第一线拼命,他还把赵俣未来的元帅岳飞带去第一线拼命。

这种方式是锻炼人,但也太危险了,要知道,前线将士的阵亡率可是非常高的,对手还是金军这么强大善战的军队。

毫不夸张地说,赵樘和岳飞能在此战中活下来,真是有点运气。

从一个皇帝的角度来说,赵俣是希望赵樘和岳飞经历这样的锻炼的,因为他们真能从最底层爬起来,才更能堪当大任。

也就是说,张纯给赵樘选择的路线是没错的。

可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说,赵俣虽然想让自己的儿子接受锻炼,却不想让他们真的冒险。

这也是赵俣为什么把自己参加此战的儿子大多都放在了空心阵中的缘故。

实际上,赵俣不想褒奖赵樘的行为,因为他怕自己别的儿子有样学样。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一旦真有那一天,赵俣可就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了,哪怕他儿子再多,也不想有这样的经历。

可话又说回来,即便不战死沙场,赵俣每年都会死三五个儿女,多时甚至一年都能死上十个八个儿女,真要是有几个战死沙场的,他可能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