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陆的控制,类似对此时的李朝、大理的关系。
说来其实也挺好笑的,大宋的士大夫都不知道美洲有多大,离大宋有多远,就想让其上的政治势力全都尊大宋为宗主国,还有就是,他们什么都不想付出,只是因为吃到了海上贸易和关税的这块大肥肉,而想鼓励商队前往贸易,最好在印第安土着同意的情况下,创建小型“贸易据点”(类似在广州、泉州的外商蕃坊),由宋商和少量驻军(仅负责保护据点)驻守,而非征服整片土地;
若印第安土着反抗,他们想选择撤点止损,而非开战一一因跨洋调兵成本极高,且大宋军事体制重防御、轻扩张,不会为远在海外的土地消耗内核兵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印第安土着的战斗力到底如何不敢与之交战。
反正,大宋的士大夫强调华夷之辨,认为中原文明优于蛮夷,且中原地区地大物博,什么都不缺,没必要去占领新大陆,
换而言之,如果是按照大宋士大夫的思路就是,先通过小规模探索打通航线,再以“朝贡”名义与印第安土着创建联系,通过贸易据点获取资源,以象征性册封维持关系,不追求领土统治,也不搞暴力征服。方贸易伙伴+名义藩属的结合体,与近代欧洲“掠夺土地、灭绝土着、殖民移民”的模式完全不同。
对于大宋士大夫的想法,赵候理都没理。
首先这些大宋的士大夫根本就没有搞清楚一件事。
这件事就是,新大陆不是这些大宋的士大夫发现的,甚至不是大宋朝廷发现的,而是赵候个人花钱砸出来的,按照赵侯跟那些航海家、冒险家的约定,他们发现的所有地区都归赵侯所有,跟这些大宋的士大夫有个毛的关系?这些大宋的士大夫有什么资格决定新大陆的未来?
基于此,赵侯都没跟这些大宋的士大夫商量,就给新大陆改名为“皇子大陆”。
换而言之,从这一刻起,赵误就已经决定了,要将美洲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儿子的封地,
赵侯不只下定这个决心而已,而是直截了当地就开始向这方面做铺垫。
首先,赵侯继续个人投入,命令航海家和冒险家探索安全的太平洋航线。太平洋航线比大西洋航线更近,且可借助东亚-东南亚岛屿链设中途补给站,如关岛、夏威夷等地,在美洲西海岸(如加利福尼亚、秘鲁)创建首批“勘探据点”一一类似欧洲殖民者的“贸易站”。
同时,赵侯又命自己的次子赵修和三子赵达各率领三千精锐,以及一批工匠,前往皇子大陆,
负责测绘地形、记录资源(贵金属、可种植土地、矿产),并与当地土着初步接触(试探其文明程度与反抗能力)。
接下来一段时间,赵候会陆续派自己的儿子前往皇子大陆。
赵侯已经想好了,自已无需立刻分封具体土地,而是先按勘探结果将美洲划分为数十个大区(如北美西部、中美洲、南美安第斯山脉等),每个大区映射几个儿子(避免单个儿子势力过大),明确“先到先得、以资源定封地大小”的规则一一既利用儿子们的竞争动力,也避免初期因信息不足导致分封失衡。
赵候没动用朝廷的资源,而是自掏腰包,给赵修和赵达调拨初期资源一一包括移民(招募中原流民、佃农,以“授田”为诱饵,承诺在美洲“开荒即有地”)、工匠(负责创建简易工厂,如冶铁、纺织作坊)、军队(保护移民与据点),以及工业设备(如蒸汽抽水机、简易机械工具)。
这些“激活包”的规模,按封地预估资源价值分配(如预估有金矿的局域多派资源)。
赵侯将赵修和赵达找来,亲自交代他们,让她们初期以“防御性扩张”为主一一移民围绕据点开垦土地,创建堡垒,若土着反抗,优先以威而非屠杀解决(毕竟移民和军队数量有限,需避免持久战);若遇到的印第安土着文明较弱(如分散部落),可通过贸易换合作;若遇较强文明(如玛雅文明),则可先对峙,等大宋前往皇子大陆的力量足够强大后,再分而治之(类似欧洲殖民者利用土着部落矛盾将之消灭)。
没错。
赵侯在下一盘大棋。
赵侯准备等自己的儿子在皇子大陆站稳脚跟后,再根据他们各自的表现,象是控制了多少地盘,为自己赚到了多少钱,论功行赏,给他们划分封地,
在这个过程,表现的不行的皇子,或者是吃不了开荒的苦的皇子,包括那些竞争失败的皇子,
赵侯会让他们回来,自己再重新给他们安排出路。
总之,计划好了之后,赵侯一点都没声张,就派心腹分别送赵修和赵达离开了大宋,前往皇子大陆的征程。
赵侯之所以这么小心翼翼,主要就是怕有人阻止自己干这件事,所以先下手为强、先把生米煮成熟饭,到那时,就算有人反对,也改变不了赵侯搞海外分封制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
虽然赵做的很隐秘,但这边他刚动手,那边一直紧紧盯着赵候对美洲态度的张纯,就发觉了。
实际上,早在赵侯给美洲起名皇子大陆时,对赵候已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