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都市言情>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384章 老奴请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4章 老奴请缨(2 / 3)

仅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更是大宋大一统梦想的像征。

宋太宗两次北伐失利,无数大宋将士埋骨疆场,燕云之地成了北宋军民心中难以磨灭的痛。

宋神宗更是留下遗诏,“能复燕云者,虽异姓亦可封王”。

对童贯而言,收复燕云十六州,不仅能完成大宋历代先帝未竟的伟业,更能凭借此功打破“宦官不得封王”的铁律,实现“异姓封王”的至高荣誉。

为了这份野心,童贯毅然决然地主张起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战略战策,经过童贯的努力,以及赵佶的支持,这个战略战策到底是执行了。

只可惜,那时的大宋已经外强中干,看似国力鼎盛,实则内里早已被贪官污吏、三冗问题以及土地兼并的严重问题掏空了根基。

最终,辽国复灭,金国铁骑却顺势南下,北宋都城汴京被围。而童贯苦心经营的西军精锐,在联金灭辽的战争中损耗殆尽,根本无力抵御金军。靖康之变爆发,北宋灭亡,童贯的封王梦彻底破碎。他仓皇南逃,却被赵桓下旨诛杀,头颅被悬挂在汴京城门之上,昔日的赫赫战功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了千古骂名。

童贯本可凭借前半生功勋流芳百世,却因为他的野心和贪功,最终落得身首异处、遗臭万年的结局。

这一世的童贯,同样有野心,也算受到赵俣重用。

奈何,赵俣根本就不象赵佶一样,把所有一切都押在童贯身上,而是同时提拔了众多帅才、将才。

这就使得童贯的野心始终不能得到完全释放。

他想为大宋开疆拓土,想要在青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后世之人谈及大宋将帅,除了那已作古的王韵、狄青、章楶,还有他童贯的名字。

可惜,一直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童贯不是一个甘心老老实实等待机会的人。

童贯利用他身处大宋最西北的优势,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西域诸国,并且一直在招募熟悉西域的人才,他甚至亲自跟随西域商人出使过西域诸国,为的就是,有朝一日为大宋收复西域。

只可惜,赵俣认为,西域诸国群龙无首,彼此之间还不和,甚至彼此之间还是敌对状态,短时间内根本就无法对大宋形成威胁,而东北的金国和草原上的蒙古人就不同了,他们才是真正能威胁到大宋统治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赵俣将战略重心始终放在东北与草原方向,对童贯收复西域的构想不置可否,既未明确支持,也未直接否决。

赵俣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反而让童贯心中的执念愈发炽烈,使得他更加用心研究西域战略。

不仅如此,在童贯的主持下,大宋还修了一条贯穿大宋西北,通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直至龟兹国的铁路。

为了不眈误他将来运兵,童贯修的还是十轨并行的铁路(其中四条是走陇右)。

这条铁路可以说是“一带一路”的源头,它大大增加了西北地区的贸易。

这也是赵俣支持童贯修这条铁路的原因之一。

总之,这些年,童贯一直都没闲着,而是积极为收复西域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

同一时间,童贯积极讨好赵俣,仗义疏财,出手慷慨大方,无论是后宫嫔妃、宫女宦官,还是道士近臣,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好处,他从不吝啬。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童贯投入了这么多,终于得到了回报。

这天,童贯突然收到了赵俣准备派人去可敦城取那里的二十多万匹战马的消息。

远征西域,必须要有战马,而且数量绝对少不了。

童贯觉得,可敦城的这二十多万匹战马就是为他的梦想而生的,他要是能帮大宋得到这二十万匹战马,他为大宋收复西域这件事十有八九会成功。

于是,童贯立即从西北返回东京汴梁城,向赵俣请缨:“老奴愿率西军去为官家取战马。”

童贯的提议,让赵俣很是动心。

别看此时的童贯已经六十来岁了,但他与寻常宦官的阴柔不同,他生得虎背熊腰,肩宽几乎与身高同宽,常年穿着的锦袍被臂膀肌肉撑得线条紧绷,行走时身姿挺拔如松,全无半分佝偻之态。双手骨节粗大,掌心布满厚茧,那是常年握弓练力留下的痕迹;说话时声线洪亮如钟,不似宦官的尖细,与人争执时,单手按在桌案上,竟能让实木桌面微微下沉,尽显蛮力。

历史上,他七十多岁时,还能骑马在大宋各地来回奔波,要不是被赵桓给处死了,以他的身体强度,活到八九十岁,一点问题都没有。

关键,童贯常年在西北征战,自湟川之战起,便习惯了风沙、严寒与长途奔袭,他身形魁悟,能顶风冒雪勘察地形,即便数日不眠,仍可凭借强悍体魄稳定军心。

而童贯所统领的西军,更是历经西疆战火淬炼,将士们多出身西北苦寒之地,自幼耐受风沙磨砺,不仅能在恶劣环境中保持战斗力,更擅长步兵与骑兵协同作战,面对辽国精锐骑兵,亦有成熟的应对战术。

说穿了,此次去可敦城,是一场与自然天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