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汉末太平道> 第四章 冀州的世家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 冀州的世家们(2 / 3)

道、五斗米道,又能靠什么呢?

张承负有些恍惚,前世的记忆模糊又遥远,像是迷雾中一点依稀的星火。等他回过神来,就听到马元义的声音,已经从甘陵国讲到了安平国。

“安平国的第一大族,自然是郡望博陵崔氏。博陵崔与清河崔的关系…嗯,武帝时,齐国贵裔后代,崔公崔意如有两个儿子。长子崔业定居清河东武城,为清河崔。次子崔仲牟定居于博陵安平,为博陵崔…”

“安平县是安平国治所,博陵崔氏家业极大,与清河崔氏相当,恐怕也有数万亩田地,数千仆役。而博陵崔氏大兴讲学,门生故吏众多,在郡中也颇有清名…”

“对!博陵崔氏是真正的清流士族,受到党锢影响,目前没有嫡系出仕。弟子前去求粮,博陵崔氏态度很好,但似乎族中余粮不多,只拿出400斛粟米,换了治疫的符药。而弟子旁敲侧击,听说是安平王刘续苛待百姓,搜刮盘剥甚重…”

安平国既然称“国”,自然与甘陵国一样,有分封的汉室藩王。甘陵国的藩王是刘忠,有位声望极高、大名鼎鼎的宗亲国相,刘虞。而安平国的藩王刘续,就没人能管了。灵帝那种死要钱的做派,上行下效,地方上的藩王就没几个不贪鄙的。传言中刘续“苛待百姓”,在士族中的风评并不好。

当然,这里苛待的“百姓”,恐怕不只是底层的民人,更包括藩国内的士族。想想也能猜到,安平王刘续治所安平县,与郡望博陵崔氏同在一地。哪怕只是为了争夺县里的赋税、田地与佃户,两者也不可能毫无芥蒂。

“弟子也求见了安平王刘续。安平王刘续拿了200斛粮食出来,其中大半是麦,而剩下的小半,竟然是朝廷赏赐下来、专供藩王祭祀的上好稻米!这稻米可是精贵的好粮,远比麦饭好吃…但刘续有个条件,对老师的占卜望气之术很感兴趣。他想让老师去安平见他,为他占卜一二…”

说到这,马元义苦笑一声,摇头道。

“这位安平王…弟子既不敢明确拒绝,也不敢擅自答应。只是含糊应了下,就离开了安平县…弟子私下里琢磨,这安平王想要占卜的,恐怕是…是…”

“元义,此间并无外人,直说无妨。”

“是!老师,安平王想要占卜的,恐怕是‘天子气’…”

“占卜天子气?”

听到这,张承负怔了怔,抬头看向张角。张角也有些吃惊,随后摇头失笑,感慨道。

“皇帝失德,先有地震日食,又有大疫大灾…天人感应之下,这刘氏的藩王,就一个个都坐不住了。之前党人王芬,也曾请我看过几位藩王,看谁有天子气。我实在推辞不过,也只得看了…至于这位安平王,连安平国本地的士族都安抚不住,弄得民怨载道,又何谈什么‘天子’?…”

“党人王芬?看天子气?…”

张承负眼神闪动,若有所思。两汉最重谶纬与天象,巫道方士的活动,绝不仅限于底层,在上层也有不俗的影响力。而像大贤良师张角这样天下闻名的“仙师”,更是藩王、宦官与世家大族的座上客!

若是不为了百姓举事起义,大贤良师张角最后的地位,必然能与五斗米道的天师们等同。他不仅能有生前的荣华,更能开宗立派、建祠立庙,有死后千百年的香火供奉,成为道门祖师之一…

“也罢!看在200斛麦稻的份上…等灾疫过后,我会亲去安平国一趟,为安平王占卜一二。留两句卜辞,再募些粮食回来,让你们也都多尝一尝稻米。”

片刻沉吟,张角笑了笑,应下了这个占卜的请求。他看向马元义,马元义就点点头,把这次募粮的经历说完。

“从安平县南下,两日便是南宫县。南宫并无世家,但有豪族高氏,也拥田数千亩,武装了数百仆役。高氏对老师的巫道医术,很是敬畏与尊崇。他们出了300斛粟米,求取了符药、符水、辟邪符,立了供奉的黄天神位,又送了弟子30辆运粮的牛车…可谓是愿为太平门徒,虔善至极了!…”

“地方豪强,南宫高氏,信奉黄天…”

张承负又记下了一个名字。比起世代高门、自矜疏远的世家大族,这些新兴的地方豪强,对太平道的亲善态度,就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最新网址:wap.xshuquge.net

第四章 冀州的世家们 (第3/3页)

些值得琢磨了。

他们有的是虔信鬼神,有的是希望利用太平道扩张。而更多的,则是受过太平道医治的恩惠,或者在旧有的体制中举不了孝廉,想要野心勃勃的再往上走。

在太平道根本的冀州之外,各地三十六方的渠帅方主,其实很大部分,都是这种加盟的地方豪族。毫无疑问,他们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他们真的是可靠的力量吗?

“天下失德,这些豪强想要的是什么呢?真的是太平道吗?甲子开太平,免去生灵苦。这真正渴望太平的,只有最底层的百姓啊!…”

张承负阖上眼睛,世间的迷雾散去,真正的道路清晰可见。而大师兄马元义已经讲完了这次募粮的经历,笑着说道。

“老师,幸不辱命!弟子这次募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