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不时扶了,大阿哥都未必能一直和太子抗衡着。三阿哥倒是扎进了编书里面,好博个声望出来。别看三阿哥平时结交的都是文人那些,自己在文学书法上面也很有造诣,但实际上他的骑射也同样出众在皇子们中。可以说要不是前头一个大阿哥一个太子,胤祉高低是不能,三个人唯独没有他的事,怎么都轮不到他的境地。
便是有心也难。
但凡冒个头,转头两个哥哥就可能矛头对准了他。四阿哥不用说,早先就跟在太子身边,就算心里有什么想法,依着四阿哥性格也不会就轻举妄动,而是静待时机,审时度势。有什么也会是太子倒下,才有以后可说。
五阿哥养在太后膝下,七阿哥腿疾都是早早的被踢出了夺嫡队列的。八阿哥倒是也在暗中发展了起来,只是有大阿哥在,他始终都还只能算是备选项。
为何有备选项,无非就是也担心,若是皇上的目的,只是想磨砺太子。以大阿哥作为磨刀石,可一旦太子这把刀被磨刀石磨断了。作为磨刀石的大阿哥,恐怕也不一定就能取而代之。到时候就是真的两败俱伤。
用一个大阿哥来换太子,起码还有个备选,毕竟八阿哥就一直跟在大阿哥身后,大阿哥若是不成,那也能有个八阿哥顺势接替。眼看着内阁六部和诸王贵族的权利都要逐步的被皇上倾斜到众位皇子身上。这些代表着八旗旧势力,也是为了借着某位皇子,重新回到旗权专权,能够抗衡占据主要话语权的时候。
除开是想着大阿哥若是不行,还有个八阿哥。也有八阿哥这个母族势微的皇子更为好拿捏些。只要八阿哥想要获得那个位置,就必须是要倚重他们的。而这几年,皇上和太子的关系也变得紧张了起来。他们各方的势力,都在以先指向太子以及起党羽。但看着太子好像和母家都疏远,除开一些一部分较为鲜明但实际上影响不了局面的支持者。
仅靠这些,就未免有些太单薄了这势力。
反倒显着他们好像还更像是要被干掉的那一批。这坏菜了。
太子明面上的势力摆在那里有点单薄,不在明面的找不准。尤其是明面的影响不了关键局面,大概是刷一下声望为主。另一些拉下来,好嘛,这好像是在给太子清理门户了,不中用的东西。太子既能甩掉这些个拖后腿的,仇恨值还都在他们身上了。那些个好容易打击拉下来,试图攻歼太子,这些手段的。能真的使上的不多。
主要是没有特别能真的将脏水泼实的。
最能喷太子的,居然还是和太子妃感情太好。太子有时候还玩短暂性反省,先借着泼脏水的时,顺势找理由反省一段时间。
然后转头没等脏水泼实,就有人洗清了。
但太子这个省还是要反省的。
结果最后发现太子是因为要找段时间陪陪太子妃,因为太忙了都没多少时间,趁着反省也正好留在毓庆宫反省,陪陪太子妃。别问他们怎么知道的,这多来几回,那还能看不出来。哪个反省完了是容光焕发的这个状况。
头回也是真信了太子的邪,正常人谁想到他这个时候说摆烂就摆烂的啊,正是要斗的时候,你还说退就退,太子的威严何在。太子是退了,但你以为他们能趁着这个时候迅速扩张势力,就呵呵了。太子退了,但皇上是不会放任一放的势力过于膨胀局势失控。在之前明珠和索额图就是如此。
大阿哥和太子也是如此。
但也不是没人看出来,太子一直都很稳,不急不躁。若不是皇上会偶尔扶持大阿哥,真要只是大阿哥,太子动真格的大阿哥是未必能与太子抗衡的。
只是因为想彻底处理掉大阿哥是绕不开皇上的。而仅靠着那些不痛不痒的,也根本没法将太子拉下来。就在这场夺嫡不知何时,才会真的分出个结果。今年的某件事就是成了最关键的了。
王庶妃所生,如今七岁也是皇上如今最小的皇子,十六阿哥胤禄。随同皇上一起巡幸途中,患了急病。
皇上焦急不已,太子却并无多少担忧。
就显得太子对于幼弟的急病有些无动于衷了。“伊系亲兄,毫无友爱之意。"皇上指责太子身份兄长,毫无兄弟的友爱和睦。
因着十六阿哥的病情,皇上焦急多日来的情绪爆发。在布尔哈苏台行宫,皇上召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齐集行宫前,头回如此疾言厉色的数落责备太子。
这还是头一回太子遭到皇上如此疾言厉色的责备,不仅是数落这点。皇上向来都是看重兄弟们之间要和睦,所以无论私下里皇子们暗斗如何,表面最好是维持着兄弟和睦的样子。
哪怕太子和十六阿哥相差多岁,又是见面不多,没有什么伤感也其实挺正常。
但偏偏这个时候是皇上为此大发雷霆,数落责备太子之后,让他去好好反省了。
之后几日六阿哥到底还是因为急病去了,皇上悲痛不已。就在众人以为,前几日没能因为十六阿哥而跟着皇上一同焦急而被责备的太子,怕是还会因为这个原因再度被皇上责备。也有不少期待着,若是能趁着此时一举废了太子就好了。和之前一些琐碎的都一窝蜂的算上,说得严重些,等废了太子,就算再洗清,也是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