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一面之缘,那是个极聪明,极谨慎的孩子。“却为他说服其父甘午,主动举族迁秦,嬴成蟜得人效力之快,是我生平仅见,此其一也。
“其二,有甘罗在其中牵线搭桥,大梁士子多有往投秦国者,迄今为止恐不下百人,令我魏国损失贤能。
“至于其三,臣听闻日前从秦国送来了一种名为纸的东西,仅有竹简十一之重,绢帛十一之价,书字却远胜于竹简与绢帛。“嬴成蟜意欲用此物为饵,尽揽大梁有意著书立说者。长此以往,臣恐魏地不闻魏音矣。
“王上若有顾忌,不能明杀,臣广有门客,可遣人暗中刺之,以绝后患。”如果嬴成蟜能听到这番话,他一定会感慨古人只是囿于生产力显得有些呆板不知变通,实则相当聪明。
他这试图取得文化胜利的计划还未施行呢,就被信陵君给看破了。而且信陵君在魏国消息过于灵通,纸才刚刚运到,隔着近百里的他就收到了风。
得亏他之前有意控制了造纸实验的人数,核心心技术还只传给了田子一个人,并暗度陈仓地把人给送回了秦国,恐怕如今信陵君也已经学会造纸了。以及信陵君这位人人传诵发贤公子并没有故事中那么贤,杀伐果断才是底色,连刺客都已经准备好了,只等着一声令下,浑不在意事情万一败露对名声的影响。
如果信陵君是魏国的王上,如果信陵君备受重视信任,能够说服魏王一块进行冒险,哪怕是被当自杀式的诱饵,嬴成蟜的脑袋都会很快与脖颈分离。但信陵君三者都不是。
不仅不是,他还是魏王最为忌惮,长期被人吹有反叛之意的耳旁风主角。面对如此疯狂的提议,魏王很难不多想自己成为“罪魁祸首”,使得弟弟趁机继位的可能性。
所以在龙阳君名为不可惹怒秦国,使国家重燃战火,失去休养生息好机会,实则是保护住自己政治成果的力谏下,信陵君的方案非但没能获得通过,反而被魏王严厉申饬不能私自动手,免得给国家惹上麻烦。在魏王下达不许信陵君私自伤害嬴成蟜的命令后,龙阳君这才扯着袖子,心有余悸地擦了擦满脸的汗。
幸好信陵君是个奉行忠孝的人,有了王上的命令后不大可能一意孤行,否则他都要准备派人去保护赢成蟜了。
这么个人若是真不明不白地被刺客给杀了,屎盆子绝对第一个扣到他脑袋上,等着秦军破城,他肯定会被拆成很多块的。但一放下袖子,心立刻再度提到了嗓子眼,因为挨了一通否决的信陵君还没退下。
不仅没退下,似乎还准备说些话,仿佛第一个提议的失败全在掌握之中。万幸,信陵君这回的提议并不激烈,魏王稍加思忖后就给予了通过。米
魏王宫外,魏治宛如热锅上的蚂蚁,焦急地转着圈。直到见到自家父亲的熟悉身影,这才小跑上前搀扶,小声问道:“父亲,王上同意了您哪一种提议?”
长久地和人斗心眼子太费气力,信陵君疲惫地伸出右手,比了一个二的手势。
萦绕在魏治身上的焦虑顿时为之一空。
二好啊,第二个提议只用就近监视,比派人前去刺杀轻松多了,也安全多了。
魏治都不敢想如果父亲真的命人前去刺杀长安君,会造成多大的名望损失。看着自己喜形于色的长子,信陵君感觉自己更累了,年将而立的人了,还如此不稳重。
但儿子虽然笨了点,孝顺却是真孝顺。
于是他拍了拍儿子的手背,吩咐道:“你等会去找些工匠,就在长安君左近修个别院。”
魏治:???
派人监视用不着修别院啊,这也太奢侈了些。莫非是父亲要他搬过去亲自监视?可那地也太偏了,乐子都不好找。眼见长子面上现出难色,信陵君哪能不知道他心中在想什么,再度拍了拍他的手背道:“不是你去,是为父去。”
魏治先是呆怔,旋即发出长长的惊叹声:“诶一一父亲,您怎么能…“做事去吧。"信陵君不由分说地打断了魏治的话,弯下腰剧烈地咳嗽起来。他近来午夜梦回,皆是孟尝君死后子孙被齐王族诛一事。而据他所知,儿子们与太子的关系都不亲密,或者说太子有意防着他们。如今国恩已偿,他也可以考虑一下门户私计了。儿子们不是他,更没有他的本事,所以不用背负那么多,平平安安活下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