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第八十四章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彼之砒霜,吾之蜜糖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嬴成蟜因为有着前世记忆,对李牧心心存敬畏,想着先暂避锋芒,苟起来发育一段时间,抱上大腿再行交锋。
如今受情势所迫,必须得对上李牧,心中不说被威名所慑,毫无相斗的信心,也面临着如山岳般重的压力,再三告诫自己必须谨慎谨慎再谨慎。但对于他统帅的李信、章邯、嬴全等诸员裨将而言,却是听闻消息后无不大喜过望。
都是有跟脚的人,躺在祖辈的荫庇下享受富贵荣华固然舒服,可哪里有自己创立功业来得硬气荣耀。
他们这些人选择跟着嬴成蟜,就是冲着有仗打,而且打赢所立的功劳不会被他人贪墨强占。
其中尤以李信为最。
他祖辈、父辈的光环太盛,有多少人称赞他不堕祖、父之风,真将门虎子也,就有多少人见不惯他年未弱冠即出仕,得到的还是尊贵要职,在背后蛐蛐他只是投胎技术好。
长期身处在这种极度分化的两极言论中,导致李信比其余人更想证明自己,迫切地想把脑袋上顶着的“李崇之孙、李瑶之子"的名头变成单纯的李信。如果能把祖父与父亲变成他人口中的李信之祖,李信之父就更好了。大
秦军营寨,东北方鞠城(蹴鞠场)。
大抵是见到圆球形物体就会想踢上一脚,看着其飞速滚出去属于人类本能,所以现在足球运动的起源“蹴鞠”在华夏出现很早。按时下流行的说法,蹴鞠是黄帝打败蚩尤后,挖出蚩尤的胃,往其中塞满毛发,做成“鞠",供士兵们踢,多中者赏,借以锻炼士兵的体魄与灵活性,增强团队协作与纪律性。
上古之时距今太过久远,难以考证。但在如今,特别是天下娱乐之都的齐国临淄,蹴鞠十分流行。
《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在游说齐宣王时,就曾这样描述齐国的繁荣景象:“临菑(即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即蹴鞠)者。
甚至催生出了一批以蹴鞠为业,投身贵族门下,专门为贵族献技表演的人。只不过在秦国这个军事先行的国家,想要单纯的玩是不可能的。所以时下流行的配合音乐踢鞠为舞,表演性质浓厚的蹴鞠舞被直接排除在外。
在这个嬴成蟜特意修筑的鞠城中,唯有两队上阵,将鞠踢入鞠门次数多者为胜的鞠赛。
后世常将体育场比作没有硝烟的战场,而这个设立在军营中,目的是训练士兵的蹴鞠场,一直都是战场……
“嘟一一"随着划破长空的尖锐哨音响起,身穿黑衣,外挂皮甲,头戴皮胄,负责本次鞠赛的裁判后退数步,然后后腿蹬地奔跑起来,飞出一脚将由猪尿泡吹气鼓胀后,内填充羽毛稻草,外裹竹框牛皮制成的皮球高高踢飞,直奔鞠场中央而去。
而以中线为界,两边分别站着十二人,以黑、红两色皮甲作为区分敌我双方的标志。
其中穿黑甲的来自李信的第一曲,穿红甲的来自赢全的第三曲。两队共二十四人皆高高昂着头,望着在天空中旋转飞驰的皮球,判断着可能降落的地点,拔足全力冲去。
“嘭!“没有任何意外,冲在最前的两人重重撞到了一起,黑红交杂,好似火星撞地球。
穿黑甲的力量稍弱,被撞得连退了三五步才止住身形,期间泥土纷飞,枯草屑四溅。
“好!“军队乃是暴力组织,竞争无处不在,激烈对抗正中观赛者的下怀,纷纷起身振臂高呼,为第三曲喝彩。
哪怕期间有些人因为起身太猛,把坐着的马扎带到,砸到其他人脚背上,也无人嚷痛,只是尽情咆哮吼叫,宣泄情绪。而在争球大战中依靠身体素质暂时获得球权的人也没好到哪去,刚把球带出去不到十步远,尚在寻找队友的踪迹,五名穿黑皮甲的就已形成合围之势,对着他一拥而上,或绊腿,或抱手,甚至直接压上身体,限制他的活动。是的,这个被长安君发明,如今在攻赵秦军中最受欢迎,远胜投石超矩、角抵等竞技活动,乃至于赌博私斗、贿赂军正,偷偷溜出军营去城中女间发泄的足球之戏是允许身体接触,甚至是鼓励使用摔跤等技巧的。其实嬴成蟜一开始是想照搬后世足球规则的,但在实践过程中迅速意识到这法子行不通。
当前时代教育水平四舍五入人均胎教毕业,话说得稍微长一些大多数人就开始眼皮打架。
而嬴成蟜一直都在强调军令以简明扼要为主,能用三个字就别用五个字。若要发表面相大众的讲话激励士气,也格外注重用钱、粮、爵位、父母妻小能过上好日子的简单易懂描述。
没道理在推广游戏时一意孤行开倒车。
因此嬴成蟜在发现问题后只定下了足球必须得用脚踢,主动用手接触足球被视为犯规,需要被罚下场,免得足球变成橄榄球这一条规则,其余规则都是在不断实践中由大家共同商讨制定。
而允许身体接触,多对一,并使用摔跤技巧限制活动正是经大家一致讨论形成,并大受观看者欢迎的。
对于粗糙的兵卒们而言,风雅礼仪全得推沟里,战斗才最符合胃口。打打打,他们要看到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