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还能这样?
相机的事情没讨论出个结果,秦想想一家三口和黎耀伟夫妻俩一同回到了家属楼,屋门口放着黎耀伟夫妻俩拿来的东西,中间户的黄嫂子站在门口,对着秦想想笑了笑。
黎剑知开锁进了屋,“怎么带这么多东西过来?”“都是些不值钱的渔货,看弟妹上次喜欢杨梅酒,又给拿了些,还给孩子带过来点青饼。”
“小胖,吃吧,看吃不吃得惯。”
青饼是这边岛上清明节前后吃的一种点心,其实全国清明节前后都会吃类似青团和青饼之类的糕点。
刘小芸在门口的水龙头前洗了手:“小秦同志,我来的时候在路边顺手摘了些清明菜,蒸熟了揉进糯米粉里能做点心吃,你会做吗?”刚来那会儿刘小芸还比较忐忑,这下轻松了许多,说话也自然了,她从小生活在村里,对野菜比较熟,像是路边瞧着有野菜,都养成了随手摘一点的习惯。刚来见到了,摘了点“田艾”,这就是用来做青团的野菜,也叫清明菜、白艾、鼠曲草等名字,各个地方叫法不同,这种野菜有上百个地方俗名,但南方各地统一用它在晴明前后做糕点,也都以“青"取名。“我会做青团。"秦想想也喜欢吃用这种野菜做的糯米团,把野菜揉进糯米粉里,里面包上花生芝麻碎以及白糖,上锅一蒸,就是很好吃的青团,或者叫野菜粑粑。
“这边哪里有啊?我都没见着,等明年清明我也去摘。”黎剑知:“咱家有冰箱,你要是喜欢这个,可以冻在冰箱里。”“这个也可以冻?”
“当然可以。”
刘小芸:“弟妹你要是不嫌弃,明年我带你去我们村里摘,这个山野里很多。”
“好啊,这个嫂子,你们家不是渔业生产队吗?”刘小芸:“是我妈那边。”
“是不是还有杨梅?”
“有,你要是喜欢摘杨梅,去我们老家那边摘,到处都是,你能摘多少拿多少,你要是喜欢杨梅酒,自己摘回去泡,不过我们这杨梅熟得晚,要等到六月中下旬才能摘,还得再等个把月。”
秦想想欣喜道:“那可好了,我自己泡些杨梅酒,给我爸妈送过去,让他们尝一尝自家闺女亲自泡的杨梅酒。”
“最好呢,还希望他们能吃到自己外孙养鸡下的蛋。"之前秦想想还想着养鸡种菜没有用,但现在她可以给爸妈送东西,如果天气好,这边港口晚上发船,托船捎带的东西第二天早上八点就能到沪市。一个月白拿了父母四十块钱,秦想想心里也感激父母对她的好,给父母送些东西,不说贵重不贵重,好歹也是子女的心意。刘小芸:“小秦你爱吃白蟹吗?等段时间的白蟹都带蟹籽,吃起来也是别有风味。”
白蟹也就是梭子蟹的俗称,五六月是梭子蟹开始抱卵繁育的时候。“哎?带蟹籽的,这个我还没怎么吃过。”听她们提起梭子蟹抱卵,黎剑知愣了一下,这个年代还没有实行休渔政策,往后五到八月禁海休渔期,禁止渔船作业。而只要有渔船作业,海军就要安排护渔巡航,东海舰队这时候有一半的出海任务都是渔场的护渔巡航。
全年都有。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无序捕捞,到了八(-)九十后渔业资源枯竭,实行休渔政策。这大概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过程,现在的普通人吃也吃不饱,不下海捕鱼还能怎么办?但从以后的眼光来看,听家里长辈说:“我年轻的时候吃不饱肚子,每天只能吃大黄鱼,吃这么大一个的梭子蟹,看到虾我都发愁,那时候生活过得好苦……"可能年轻人听了都要翻白眼,腹诽自己根本吃不起野生大黄鱼,也吃不到那么大一个的虾蟹。
只要有渔船作业,海军就得安排护渔巡航。“小秦同志,你跟我想的一点儿也不一样。"刘小芸完全没有了刚来时的胆怯,倒有点东道主的姿态,她发现这个大城市里来的弟妹也没那么刁钻不好接触刘小芸却是不知道,她自己的条件,放在普通人当中都算是中上的了,可她也没见过其他世面,老师单纯,接触的人除了学生外,就是同学校的其他老师秦想想:"哪里不一样?”
“没想到你这么漂亮大方,又有才艺,性格又好,家庭也好,还会教育小孩…你是我见过最完美的女人。"刘小芸红着脸眼睛闪着光夸奖道。秦想想目光呆滞了。
????
谁是最完美的女人?总不会是她这个好吃懒做的小作精秦想想吧。她这次上岛之后,也就待在家里好吃懒做,早上油条大饼都让小胖去买,有了冰箱后,懒起来甚至就中午煮一顿,晚上吃剩的,或者中午吃个甜粥,晚上煮一顿,第二天早上吃泡饭。
空闲的时间太多,连她自己都觉得有点太懒了,甚至萌生出想找点事情干的想法。
不过还是算了,混吃等死,争取给她爸妈寄自己弄的农副产品…就她这样的?也能算得上完美的女人?
要不是看刘小芸长得朴实,秦想想都觉得她这话在戴高帽。“小秦,我有个请求,我帮我朋友老师问问,就是我们学校一老师,喜欢你的手艺,可以帮忙给她做假领子吗?希望你帮帮她,她说给半斤红糖三斤挂面。”
秦想想一听她这话,脸色木然,心想果然,夸她的都跟李师傅一样,是要她去当牛做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