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个首辅?!十九个宰相?!这都什么事啊?!”
朱棣的情况几乎和朱元璋差不多,勃然大怒之中,又有些疑惑不解。
譬如内阁?
他正在逐步完善这个机构,赋予其更多的文牍处理权,但核心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仍牢牢在他手中。首辅?
在他心中地位虽重,但也不过是他朱棣治下能干的高级秘书而已。
但,十七年换十九个?似乎,也正常。
“父皇,内阁首辅这职位,您忘记了,在林啸老师前面的课程之中,提到过摄政王的概念,我大明中期,好像就出现过杨廷和这样的类似假皇帝……首辅,其实已经相当于宰相了。”
他看了一眼朱棣,立即明白朱棣疑惑,连忙解释:“所以,十七年,换十九个宰相,恐怕……就相当于眼下,您换了十九个我了!这朱由检……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他.…”
“换了十九个你?!”
朱棣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家太子这么好用,十九年换十九个,他哪儿找这么好用的太子管家。“老大,你别变着法给你贴金!”
“这朱由检,他的错,不是换了兵部的人吗?这兵部尚书的重要性,不如你吗?”
一旁的朱高煦也还是忍不住要抬杠:“你只是动动嘴皮子,兵部尚书不比你辛苦?兵部才能稳定战争大局!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熟手尚且需时揣摩,生手上来更是两眼一抹黑!十七年换十四个?!嘿!咱都想问问这朱由检,他这么能换,莫非他自个儿是韩信重生,孙武在世,打仗的本事比这些兵部尚书加起来还大?!不然他凭什么这么换?”
朱高煦的话如同火上浇油。
朱棣全然明白这朱由检这令人窒息的操作,为何让他太阳穴狂跳。
中枢决策核心和天下兵马命脉如同国之双腿,竟在短短十七年间被人如此随意地拆卸、更换,频率之高远超战场更换损毁的盔甲武器!
和平年代更换都会出大麻烦,更何况已经到了王朝末期。
这样更换,是要命!
这已经不单单是愚蠢,简直是把祖宗的江山社稷当成了儿戏!
“混账东西!”
朱棣忍无可忍,再次怒吼大骂:“如此治国,如此用人之道,他朱由检是怎么坐上那张龙椅的?!朕……朕真是恨不能亲临后世,问问他那个榆木脑袋里到底装的是什么!”
大唐,天幕前的李世民也是久久无语,也被林啸列出的数字惊得瞠目结舌。
“一年……几乎是一年就换一个首辅,一个半兵部堂官?”
“朕记得……汉武帝也曾频繁更换丞相,如田蚡、公孙弘等。但汉武帝所为,是在求将,是在干大事,是在集中内朝权力一一削藩、尊儒、北伐,他需要找到契合他雄心壮志、又能具体执行他庞大计划的宰相之才。故而虽有更迭,却也算是有的放矢,选拔严苛。”
李世民想不通:“可这朱由检……十七年换十九人……若说他没有合适的人选,那如此反复更迭,难道就能变出一个合适的?若说他有合适之人,为何不能善始善终?”
他忍不住看向众人。
“辅机、玄成,你们以为如何?权力之道,贵在制衡,更贵在稳定!中枢重臣频繁如走马灯,朝令夕改,下面的官吏无所适从,政令如何推行?决策如何延续?这简直……简直是自乱阵脚,自掘坟墓!”长孙无忌脸色凝重地点头:“陛下明鉴。朱明之君此策,实非为择贤,倒似因循苟且,恐是帝王心术用错了地方,猜忌过甚所致。殊不知,权力如同江河奔流,最忌淤塞不通,更忌肆意改道、反复横流!宜静不宜动,确乃至理。”
魏征更是直接,抱拳道:“陛下,此等行径,非但无功,实有大害!乃典型的庸主之政,亡国之兆!”八年级课堂上,这些初中生,倒是没有李世民他们看得这么透彻。
“老师,我觉得换人……虽然频率高了点,但好像也不能完全说明他就是亡国之君吧?也许他只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或者之前的宰相、尚书犯了错,不换不行?”
叶宣的问题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想法,尤其在他们并未完全理解封建王朝权力运作的深层逻辑时。朱由检的勤政和换人似乎给了他们一个滤镜。
林啸看着叶宣和同样带着疑惑神情的同学们,知道需要更直观、更血淋淋的例子来打破这层天真的认知。
他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班长的问题很好。光看换人的数字,的确不能证明全部。那我们就来看看,他具体的用人策略吧。”
林啸轻点鼠标,上面出现了两个人。
“举两个人吧。孙传庭。卢象升。”
“孙传庭,知兵善战,是大明后期少有的能整顿吏治、编练新兵、敢于与流寇李自成精锐正面对抗并一度取得大胜的统帅!”
“战绩,生擒第一任闯王高迎祥!几乎打得闯王军队几次全军覆没!”
“崇祯对他,可以说是又用……又怕,又倚重……又猜忌!”
“李自成势大,朝廷危殆。崇祯十七年,大明灭亡最后一年,孙传庭临危受命,在陕西苦心经营,整军经武,练出一支能打的秦军。他在潼关,扼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