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码?”
朱标的话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朱元璋部分怒火,让他活生生的止住了怒骂。
他也顿时想到脱脱帖木儿这位难得的贤相能臣,不也是被元顺帝猜忌、反复罢相又起用,最终在流放途中被赐死?
蒙元最精锐的大军,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关键战役中,同样因为中枢的昏聩和临阵换将而功败垂成!历史的倒影如此清晰地重叠在一起一一一个王朝行将就木时,似乎总是伴随着君主猜忌忠良、自毁长城的魔咒。
朱元璋胸口起伏,一股巨大的憋闷感堵在那里,他不得不承认儿子点出的这个令人沮丧的真相。他瞪着天幕中朱由检的罪状,还是忍不住怒骂:“烂泥扶不上墙……废物!全是废物!”
永乐朝。
“愚蠢!废物!”
朱棣更是气得哇哇大叫:“朕这一脉,到底做错了什么!朱由检!他娘的有这样当皇帝吗?他身为天子,不懂用人也就罢了,连个基本的信字都做不到!疑神疑鬼,优柔寡断!前线将帅岂能不离心离德?岂能不寒心?!”
朱高炽一脸沉痛,也叹息:“如此君主,焉能不亡国?”
朱高煦更是气得满脸通红,对武将出身的他来说,这种坑死前线主帅的行为简直无法原谅:“我呸!还他娘的兵部尚书换十几个?就这熊样,他也配?!那个杨嗣昌是吃屎的吗?那个什么高公公是没卵子的畜生吗?就这样坑死了卢象升?”
“这大明,谁他妈的还给他卖命啊!”
永乐朝,更是血压拉满,文武百官都感觉到了大明皇帝的薄凉,这份薄凉,可以说是在朱由检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辅机、玄成,你们听听……这与北齐后主高纬,何其相似!”
李世民听着林啸的描述,直接就想到了一个人:“高纬鸩杀斛律光,自毁北齐之柱石,是为昏聩;朱由检逼死孙传庭、坐视卢象升身陷死地,难道不是斩断自家臂膀?
长孙无忌和魏征默然点头。
李世民更是叹息:“此等自断肱股之举,无异于将江山社稷拱手送人!大明……气数当真是尽了。”而此刻。
身处漩涡中心的朱由检,崇祯帝本人,此刻脸色已经不是苍白,而是惨灰。
王承恩在一旁,吓得浑身抖如筛糠,几乎站立不住。
“朕……催战……错了吗?闯贼势大,难道不该速剿灭之?”
朱由检喃喃自语,像是在为自己辩解,声音却很小,过去的一幕幕在他眼前疯狂闪回。
林啸的话语如同刺刀,每一句插进了他的胸口。
十七年十九个首辅、十四个兵部尚书的数字还在其次。
孙、卢二人的结局,才是真正直刺心脏的尖刀!
原来,他在百官眼中、在后世看来,竟是如此不堪?
原来,他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那些一道道严厉的催战旨意,竞成了逼死忠良的催命符?!
他一直以为自己勤政、节俭、不近女色,已然是难得的明君,是在力挽狂澜于既倒……可现在,这面镜子照出来的却是一个刚愎自用、猜忌成性、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甚至比昏君更坑害国家的……蠢材?这个认知带来的打击,远比任何一场军事失败、任何一次朝堂受辱都要沉重万倍!
他的脸色由灰转青,嘴唇颤抖着,眼神空洞地望着天幕,身体摇晃,几乎要当场晕厥过去,但却有某种信念,在支撑着他,让他不至于晕倒。
而在这个时候,林啸对于他的第三把刀,又狠狠插来。
.……所以说,摊上朱由检这个勤政皇帝,大明没什么好下场,这是注定了的。
课堂上,林啸对朱由检做最后的总结:“第三点,朱由检的刚愎自用,他不仅仅是认为自己绝对正确,那只是一面。更可怕的是其内核的不稳定和分裂,我称之为一一摇摆型刚愎自用!这是他自毁长城的第三把刀,也是让大明加速滑入深渊的致命缺陷!”
“老师,什么叫摇摆型刚愎自用?”商州忍不住问。
“问得好!”
林啸赞许地点头,随后道:“就要分析剖析朱由检这个人,而朱由检这个人怎么说呢,内心深处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他即位之初,才十六岁,面对魏忠贤阉党遗留下的烂摊子,他迫切地想要拨乱反正!”
“这时候,他需要人才,他渴望有能臣干吏来替他力挽狂澜。所以,我们会看到他在初期提拔了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这些人,无一不是当时杰出的人才。这一刻,他是想相信人的,甚至带着一种病态的渴望,希望遇到一个诸葛武侯式的人物来拯救他和大明。”
“然而,悲剧就在这里。当他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委以重任之后,那颗多疑、敏感、又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心就开始疯狂作祟了!他一方面想相信人,但用人之后,立刻又不放心。”
“他不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吗?不,是他内心根深蒂固地认为,这些臣子们都在骗我!他们说的话都是为了他们自己,为了他们的家族和派系利益!只有我一一皇帝一一的判断才是真的!这种怀疑一旦滋生,就如同附骨之蛆,日夜啃噬着他的信任。”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