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
“传承!”
大唐,李世民细细思索林啸说出来的第三个标准,随后,再结合已经有的答案,几乎第一瞬间,就知道了这个奖项的唯一人选。
“文帝刘恒啊!”
李世民感叹的看向众人:“林啸这一个标准一出,几乎就是在点名道姓的,说是文皇帝刘恒,这个帝王标杆!他的勤政,他的休养生息,他的治国理政的智慧,不仅仅是标杆,也是我等学习和要传承下去的东西!”
“是啊!文帝勤政吗?自然也勤政!”
长孙无忌也深以为然的点头,看向剩余的两个皇帝,也感叹道:“虽然……我们只是从林啸和他的学生们口中,得知朱元璋,或者是这个彼得大帝的勤政事迹……”
“但朱元璋这种勤政,更多在乎于控制,权力欲……可细细想来,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真的能按照一个人的意志,运行下去吗?”
“还有这个彼得大帝,勤政的方向,更多好像是去躬身学习。这固然也算一种帝王标杆,可……我们对他的了解,还是太少。”
“就文帝刘恒……他的确可以称得上,汉以来的帝王明君标杆,江山治理标杆。景帝、武帝、宣帝乃至于光武帝、明帝等等,皆受其影响……汉亡以后,历朝历代有为君主,无不参照文帝标准来做明君,做皇帝……
“是啊……谁不想当文帝啊!朱元璋那种勤政,朕恐怕也做不到……”
李世民更是点头,忍不住再对比了一下朱元璋的勤政模式,发现,他虽然已经很努力了,但要像是朱元璋那样事无巨细的勤政,考虑国家大事方方面面,他自认为,恐怕也难以做到。
而此刻,八班教室。
林啸这第三个标准一出,稍微懂点历史的学生,已经也知道了谁才是正确答案,再无争论的必要。冯文明和马秀英因为林啸暂时保留了朱元璋,脸上还留着一丝胜利的红晕,可这第三条标准一出,两人的眼神都出现了警惕。
商州和赵麦可虽然对淘汰拿破仑、保留朱元璋仍有不甘,但此刻也被第三条标准勾起了好奇心,暂时放下了辩论,目光灼灼地看向林啸。
宋泊伦则有些萎靡,显然刚才关于朱元璋出身和帝国寿命的反驳被冯文明干净利落地化解,让他有点偃旗息鼓,也一下子看出来,这条标准之后,能够得奖的是谁了。
“老师!”
不过还是有学生不理解,周涛打破了沉默,指着黑板上的名单:“后继有人具体怎么理解?是指后代有没有同样勤政的皇帝?”
“还是指他们制定的政策、制度,有没有被后代继承和发扬光大?”
“问得好。”
林啸赞许地点点头,随后再次解释:“勤政本身,若只是一个君主在特定时空下燃烧自己的生命,为后世奠定基石,那固然可敬,但其光芒是短暂的。”
“我们评判其标杆意义,关键在于一一他开创或实践的这种勤政模式、治国理念,是否能成为后世明君愿意去学习、能够去学习、并且学以致用取得成效的成功经验!”
“他的勤政所缔造的成果一一无论是制度、思想还是疆土一一是否在其身后得以延续,甚至发扬?他是否影响了后来者的治理范式?”
虽然懂的学生已经知道答案,但林啸还是对那些不懂的学生,循循善诱。
“举个例子,一个人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累死了自己,成果也在他死后迅速瓦解、湮灭,或者后人宁可推倒重来也不愿模仿他的方法。”
“那他再勤苦,也只能算是一个悲情的独行者,而非照亮后世的标杆。”
此话一出,朱由检感觉林啸在他胸口上又插了一刀,朱元璋也是预感到了这点,冯文明和马秀英,都已经知道,朱元璋被排除了。
林啸还在继续:“那么,反过来,如果他的勤政之道,开创了一种能被后人学习、借鉴、发展,甚至成为后世衡量一个合格治理者的模板,那他就是真正的标杆,他的勤政才真正拥有了跨越时空的影响力。”“至于后继有人,不仅指他的子孙后代,广义上,也包括后世学习他的君主或治国者。”
林啸的目光一一扫过刘恒、彼得大帝、朱元璋的名字。
“基于这个标杆与后继者的标准,我们来看看剩下的三位候选者,他们的勤政模式,是否成为了那个后人可学、且愿意学的榜样?他们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
学生们又沉默了,而到了这个时候,答案基本出来了,林啸也不装了,直接开始探讨最后三个皇帝。“先说汉文帝刘恒。”
林啸将名字圈出,看向李毅:“他的勤政核心是什么?是无为而治,是自我约束,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他奉行黄老之术,核心在于政府少干涉、少折腾,给社会自愈和发展的空间。这种勤政,表面上看似乎做的不多,但其智慧和效果是巨大的一”
“他扭转了汉初的凋敝,府库渐丰,社会安定,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第一阶段。他的勤政,在于这份清醒的克制和休养生息的定力。”
林啸顿了顿,看向同学们:“那么,这种无为而治的勤政模式,是否成为了后世可以学习的标杆?是否有后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