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思啊李毅?”
冯文明率先追问,脸上写着不解:“大汉啥氛围能把人直接推上皇帝宝座?他自己不用使劲儿?”叶萱也紧接着点头,一脸困惑:“对啊,为什么不算演?赵麦可说得很好了啊,他们当官的,不就是靠演吗?”
“就算儒家再厉害,制度再讲究孝,王莽自己不配合,不想往上爬,光靠氛围就能把他架上去?这说不通啊!他不是演,难道是别人硬塞给他的皇位?”
她们的疑问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层层涟漪。同学们纷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大多也对李毅这个突兀的反转表示难以理解。
而这份初中生的疑惑,也穿越时空,引起了刘邦、始皇等人的格外关注。
大唐,太极宫。
李世民身体微微前倾,眉头一挑:“哦?被时代氛围推上去?这说法倒是新奇。”
“辅机,玄龄,你二人精通儒学,以为如何?”
“汉儒之制,真能如此?”
长孙无忌捋须沉吟:“陛下,儒道倡礼教、尊君臣,确有规范人心、塑造风气之效。然强行推人上尊位,恐非纯粹氛围之功。”
“王莽此人,史载其工于心计,伪饰甚深……演没演,臣其实也不知!”
“赞成!”
房玄龄立即补充道:“常言:兵者,诡道也。治国虽非兵事,然人心难测。氛围可成推力,但若无个人之谋算经营,岂能凭空登顶?臣以为,仍是其演字当先,借用了这氛围。后续的桓玄、曹丕、萧道成此种,更是学习王莽……”
让他们违背自己的儒道去承认儒道让王莽上位,两人都机智的避免。
这个锅,他们不想儒家背。
“是吗?”
李世民却也难得忍不住深思这个问题,儒学,真有这样大的魔力吗?
可……所谓的南北朝三百年乱世,搞儒家禅让这套,即便是是他上位,也或多或少利用这把武器。但要真把儒学能推动人上位,把拳头放在那儿?
大明。
被淘汰的朱棣,此刻反而被勾起了更大的兴趣,脸上没了先前的不快,只剩探究:“老大,你们觉得呢?这氛围推人上位,这说法……朕感觉不太准确!”
“父皇当年他得了大势,可也少不得自个儿拼命争杀吧?”
信奉拳头的朱棣,对李毅这套说法,也不太认可。
朱高炽谨慎道:“父皇明鉴,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须顺势而为。王莽能借孝成事,亦是其善演之明证。纯赖氛围,恐难服众。”
朱高煦则咧嘴一笑:“爹,我看他就是演得太好,把自己都骗了!要不咋说是影帝呢?儒家要有这本事,他们怎么不自己打下江山?”
朱棣皱起眉头,觉得对,也觉得不对,一时间,也犯了难。
“陛下,不如先看看后世怎么分析的吧?”
姚广孝提醒了下,朱棣等人立即转向教室。
“这个问题,要怎么说呢?”
教室里的李毅看着冯文明和叶萱追问的急切,又感受到全班同学投来的探究目光,深吸一口气,朝讲台上的林啸看了一眼,才道:“冯同学、叶同学,这个……若要展开来讲,可就有点长了,涉及到西汉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土地兼并、儒家经学的嬗变、以及天人感应学说的流行程度……”
“更关键的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近百年间,儒家伦理如何与选官制度、社会评价体系深度捆绑……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真诚的疲惫,又把这个难题抛给了林啸:“老师,这个内容……真要扩展起来,可就庞杂了。我们今天要说吗?会不会耽误正题?”
众人又看林啸。
林啸轻轻摇头一笑,看向疑惑的同学们,直接道:“同学们,李毅同学提出的历史背景确实重要,也为我们理解王莽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这一点值得肯定。”
“不过,正如李毅所言,深入探讨会占用我们评选影帝的宝贵时间。”
他的目光转向了刚刚为王莽精彩拉票的赵麦可:“赵麦可同学,刚才你的表演非常生动,引发了大家深入的思考。那么对于李毅同学提出的这个关于推上去还是演出来的核心疑间.……”
“你能否请你给大家一个更简要、更聚焦于本次影帝评选角度的解答呢?”
林啸巧妙地将复杂的宏观议题,重新拉回了影帝这个具体评价标准上。
正如李毅说的,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剩下时间可不够。
赵麦可深吸一口气,没有辩解:“李毅同学说得没错,在网上,在史学界,确实有不少学者持有类似观点,认为王莽的种种孝行、德政,在那个特定的、儒家意识形态高度强化且被普遍接受的社会环境下,有其内在逻辑和真诚性,不能完全定义为纯粹的表演或欺骗。”
“他或许真的是在践行一种他认为正确的、符合时代最高道德标准的道路,只是这条道路的终点和他选择的方式最终导向了篡位。”
他顿了一顿,环视教室,看向林啸:“不过呢,我们今天这节课的核心议题,是评选皇帝最佳影帝奖。我的初衷,是通过“影帝’这个有些戏谑但又直观的角度,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