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岩跟她解释之后,莫素云点了点头,又建议道:“那你们可以去光头岭多走走嘛,或者再往里面走,可能马跑不了那么远,冬天也快到了,可以的。”
说到冬天,莫素云又摸摸肚子,嘴角抹出一道浅弧。
这个小家伙一个多月就要出生了,她挺想坐完月子之后去带带学生的,有段时间没有教书啦,闲着无聊、
她目前只能教一教两位女儿和小姑子,或者随机在家里家外“抓”个小学生,随机抽查问题,以至于家里这条小村道都没人敢走了。
中午还好,晚上是很少人走这边,人家宁愿多走一百多米也不愿意从他们家路过。
晚饭后,在莫素云房间里才苏青花捧起五年制小学实验课本,语文第5册,苏星石和苏星慧在她旁边的床沿坐好。
她滑动手指,翻到第五十一页,以前她学过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苏青花一字一句地说道:“《让我们荡起双桨》,来,星石、星慧,跟我念。”
“让我们打起双浆。”
“让我们打起双浆……浆?小姑,为什么要打浆牙?”
“是荡不是打啦!还有,湖里哪来的浆给你们打?豆浆不在这个地方的,你们想吃了吧?哼。”“哦~哈哈!”
“小姑,我们懂啦……”
苏星慧感觉这篇课文挺工整的,一小段一小段的,句子长短相差不大,和自己和妹妹翻过的第七篇《古诗二首》又不一样,它们不像诗的样子。
在她印象中,诗是短短的,以前没学过也听妈妈偶然提起过,和课文不大一样。
莫老师递了个含笑眼神,让小姑子自己来解决。
苏青花哼哼着揽过她们的肩膀,说道:“这个是儿歌呀,可出名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九五五年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这会儿的人连电影都没看过,自然不懂。
莫老师指着这首歌,解释道:“我记得你们外婆说过,它是一九五五年的吧,比我还大咧。”女儿们“哇”地一声,苏星慧惊讶道:“歙,阿妈,它这么大的呀?那小姑你们教教我,我也要学。”她们对普通课文的兴趣显然不如古诗和儿歌,这种有趣的内容更吸引她们。
她们这会儿连读文章都很困难,对于这种较为简单的语文篇章更有兴趣,这是正常的情况,特别是古诗,就那么几句罢了。
苏青花撇了一眼嫂子,见她不打算亲自教,便说道:“那好,我记得怎么唱。”
以前的教室里,莫老师会手打拍子让她们一起唱,后面去自己村大水塘附近春游时,也合唱过这首歌。大水塘的水深很浅,最深的地方应该不到两米,大部分都是一米四上下。
大水塘以前是公家养鱼的,后面承包出来了,五年一签。
它的塘边原先有不少竹丛,承包的主人便砍了一些,用来做船,船有两只,小学生游玩时只能轮流着滑。
由于没有桨,只能用一根长竹竿慢慢来撑,水虽浅,对于小孩子而言特别好玩。
好在大水塘面积还是挺大的,有三亩多,它是由三个小水塘合并在一起的,有点像葫芦型,每次春游、秋游,这个地方基本上都是首选(直到08年后,管理变严,需要上级审批)。
塘边有许多小河虾,小孩子都是生吃的,或者烤了吃。
除此以外,他们也可以去捉别人田里的田鼠,摘一些野果。
每次去撑船滑行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上去玩。
老师在撑杆划船的时候,小孩子就做一些自己做的小竹片,超小型的“竹桨”轻轻划船,也算是“荡起双桨”的意思。
每次学完第十四篇文章的时候,也快是差不多是区内秋游的时间,唱这首歌特别有意思。
苏青花用手指点着第一句,说道:“来,“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两个小家伙的普通话还是没那么好,有些字她们从来没练过、没读过,方言中也没有对应的说法,比如说“荡”和“桨”。
她们只能随着小姑的旋律去念自己很熟悉的字,先混过去,等后面熟悉了,再将小姑教的旋律记下来,不懂的字查漏补缺,这样就能慢慢记住了。
莫老师在旁边听着,苏青花念一遍课文,唱一遍课文,再念一遍课文,又唱一遍课文,用这种方式教小孩子。
这时候,她们的脖子伸得特别长,要跟着小姑的手指来找准节奏,跟上音乐的韵律。
次日,苏岩他们再去光头岭,带上了一猫一狗。
这边人少,他们另辟了一条路,看看有没有意外的收获。
这条路相对而言没那么茂密,苏岩翻找起来,找了一些括楼以及金樱子,弄了一点野果回来。上年找的那些括楼瓜子确实不错,女儿和老婆都挺喜欢吃的,今年再多弄一点也不错,多找点来吃,或者弄来泡茶都好。
下午三点多钟,苏岩他们在路上休息一会儿。
包子在树上,紧接着它爬到最高的地方,能俯视很远的地方,视线极为开阔,不受地形限制。此时,包子的视线锁定在七八十米外的一个小土坑边。
这边算是一个草药坑,它没有山羊坑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