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39章
清宁宫的大火是自皇宫建立以来,烧得最狠的一次大火。整个内殿都被烧毁殆尽,连多的一方玉鉴都没能留下来。因是夜间起的火,连水也不方便,光是将火势彻底扑灭都花了足足两个时辰。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清宁宫偏僻,附近没有别的宫殿。春日天气干燥,这样大的火,要是烧得再狠些,殃及到其他宫宇,后果不堪设想。
但这里居的那位娘娘,偏偏是最尊崇、最受宠的那位贵妃娘娘。新帝即位三年有余,六宫粉黛无数,就只独宠过这么一位,如今的储君更是她的亲子。
在甫一有子的时候,元慕便被直接擢升贵妃,要知道当时她才刚刚从嫔侍升妃位没几日,礼仪规格待遇等同皇后。
这样的身份地位,比之废后最当宠时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夜统共出了两件大事。
一是清宁宫走水,二是废后元萦病故。
后者原本也该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但因为前者的存在,竟是没有几人注意。就连元家人,也不过是遣人进来,草草地给人收了尸。元索早先就被废,并移除皇家谱牒,他日史书工笔,或许连她的存在都会被拔除。
清宁宫走水的第二日。
德妃高氏被废,赐死,一时之间朝野轰动。高家出尽军将,才刚在朔方打了胜仗,正在凯旋的路上。但皇帝并未罪及高家,反倒赐婚异母妹妹秦国大长公主予高家,以结两姓之好。
高家对德妃被赐死的事,也并未多言一句。这比当初皇帝废后、赐死良妃的风波,还要更小一些。但时人全然无法将两件事分开,茶楼里都在探讨德妃是否参与进了清宁宫走水的事宜当中。
皇帝勤于政事,宵衣吁食。
他于情爱之事不是非同一般的淡漠,但偏偏将元慕这样一个出身晦涩的姑娘,捧到了天际。
如果不是这桩意外,她马上就要封后的。
事情发生后,皇帝头一次辍朝。
许多人都猜测元贵妃可能已经薨逝,但皇帝封锁死了所有的消息,没有任何多余的声响传至外朝。
皇室给出的官方答案是元慕病重,正在安养。但她多日不曾露面,总难免有声音会流传。但皇帝按死了所有的嘈杂声响,将妄议者重罚过一回后,便没什么人再敢堂而皇之地探讨皇室秘辛。
只有最近处的人知道,元贵妃早已死在当夜的火中。那火甚至是她亲手所放。
火实在是太大了,连她生前爱用的物什都没能抢救出来几样。元慕入宫的时候,连一两只箱笼都没有带,她走的时候也未带走任何物什。清清白白地来,清清白白地走。
近处侍候的人是知道她盛宠之下的苦楚的,有人暗中做了祭,祈祷这位娘娘来世平安,即便如此简单的纪念,皇帝也未能容忍。在元慕死后,他仿佛是疯了一样。
皇帝不允许任何人提起她已经逝去这件事,坚称她只是病重。可怜元慕停灵多日,到死都未能安息。
她的姨娘和妹妹入宫后,哭了几回,便被彻底封了口。皇帝将小太子接到了身边,亲自照养,这是他们之间最后的牵连,也是她留给他最后的血脉。
也不知是那夜闯进火里受伤还是怎的,他自那晚后,有了咳血的症状。曾经困扰元慕多时的失眠,也落在了皇帝的身上。她死去以后,他开了几次杀戒,宫内宫外都死寂如尘,无人再敢胡言乱语。这是皇帝即位后,春光最好的一个春天。
可这也是最肃杀的一个春天。
很多人以为元慕去世后,皇帝会宽宥元家,给予他们更多荣宠,但事实是曾经辉煌的宗室皇亲,或许再也无法起势了。元家阖府上下百十口人被关押在掖庭审讯。由此也揭开一个惊天的过往。
首要的人,是皇帝亲自审的。
而在审讯的过程中,元跌私底下的勾结和谋划也全被审了出来。那份死士的名单,最终成了彻底将元家推向深渊的重要佐证。数百年的积蓄与伟业,至此终成空幻。
畏罪自杀的人不胜其数,就连元跌的正妻崔氏,也在欲图与元家切割失败后,选择一条白绫结束余生。
元家的辉煌曾经是立足于祖辈的骁勇和清直上。元跌的父亲曾被谥为忠正,他为人端方良正,在朝中的声名极好,故去后多年仍有旧吏为之立祠纪念。
但这些年来,元跌一心钻营,百般手段,层出不穷。他是将元家更加繁盛,却也让曾经清正的家风彻底陨落。诸种罪孽被细细挖出时,就连元家的仆役侍从也渐渐失了勇气,无数人想方设法地自决于狱中。
最终的裁定还未落下,元家的元气便已经彻底大伤。这远比抄家要残酷百倍,可这一切都全是咎由自取,怪不得旁人。与此同时,曾经和元家有牵扯的朝臣,也全都被这次大型的审讯中拔除。就连已死多时的张钦,都将家族给拖入深水里。若不是元跌还有着元慕生父的身份,是势必免不了一死的,他被处以重刑,斩除右手两指,然后下狱多时。
整个元家到了最后,就只有元跌向来不喜的元桢得以保全。但从此之后,旁人再提起他,想到的也永远不会是元家的长子。元桢就是元桢,天子独臣。
到初夏的时候,这场声势浩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