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都不许动
皇帝陛下也明白但凡有本事的人都恃才自重。李广守城有功,此事刘彻从来都重用之。
但守城和出击是一回事。
擅长守城的人不一定擅长出击。
当年的四路兵马中,李广是其中一支出击的兵马,因李广的名声,刘彻对他是寄以厚望的。但李广全军覆没!
这几回刘彻是大力启用卫青,因而对李广也主要要求他一味守城,也是想让他来牵制匈奴。眼看这就要再一次出击匈奴,李广当然也希望能够出草原,以军功封侯。
本来刘彻是想给李广一个机会,架不住李广的儿子李敢,对,如刘侄说的那样,他也是靠蒙父荫而得以为部都尉的人,倒对刘侄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
他们蒙父之荫天经地义,刘侄蒙父之荫在他们的眼中就是不该,千错万错?刘彻算是知道刘晖为何提出不用李广了。
天底下能用的人少吗?李广虽然负有盛名,在出击匈奴的事情上,他从来不如人。
不如人他也从来不服人。
上回刘侄已然提及李广存在的问题,那会儿的刘彻不怎么当回事,如今不好一直不当回事。刘侄在信中提及,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大汉将士的性命重?还是一个李广的名利更重?此事不妨问问李广。
刘蛭给刘彻出主意,用与不用,何不一试。刘彻得了刘侄的主意,以及刘侄认为可用的人,一时间难免意动。刘侄给刘彻出的主意直接了当,让李广听从刘蛭的调遣,无论刘侄让他做什么。
刘彻岂有不支持的道理,诏书送达。
李广收到诏书时一时茫然,不知何意。
刘侄在此时道:“李广将军,我给你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带兵把外面的荒地开垦出来。”
这命令,联合刘晖一直以来做下的事,那是一个为难的命令?“长公主,我等参军是为上阵杀敌,不为开垦。"李敢忍不住的跳出来,指责刘侄,这事不是像刘侄说的那样干的。
刘蛭轻轻一笑,迎向其他将军道:“此事,诸位谁愿意。”“臣等愿意。"几乎所有人都异口同声而答。军中将士开垦荒地的事,以前是没有,架不住刘蛭开了这个先例,朔方城那儿的情况,不会有人一概不知?
将士是要上阵杀敌不假,开荒有何不可?
刘侄巡视各边境的意义,一则是调整各地的机关,用来防范匈奴进犯,另一则是巡视各地,以发展边境百姓的经济,让百姓们的日子能够过得越来越好。刘侄针对这两件事,一样样落实。
让将士们开荒的事,上谷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不听令的人,想干什么?
这个问题,李敢在听到一众将士的自请后,瞬间傻了眼。“好。”刘侄目的达到了,也无意一次把人踩死,而是等下一次。下一次,却是匈奴进犯上谷,城中守城不出,眼看匈奴撤退,刘蛭见李广一马当先冲出去,刘侄阻止道:“李广将军留步。”“请公主恕罪,待末将归来时,再听凭公主吩咐。"照样不听劝的冲了出去,头都不带回。
刘侄目光平静,只问其他人,“谁要去追李将军?”“这李将军老当益壮,末将们自问追不上。“同样的事不是第一回发生,李广想追便由他追去吧,他们有自知之明,无意追上去。“李将军本事了得,我们自叹不如。况且匈奴现在也学乖了,知在我们城下他们不是对手,不敢进犯,有意把我们引出去,不定有多少埋伏等着。公主喊住李将军,李将军不信,那也是莫可奈何。”对敌之时,得考虑合适不合适追。
这匈奴来了几百人,逗着他们,还避开一应机关,明摆着就是想引人出去。他们才不上当。
李广非要追出去,刘侄拦了拦不住,总不能他们都猜到有陷阱,愣是要追出去,领着大汉的将士去送死?
刘侄也是那样的意思,一旁的李敢听到这儿急忙道:“诸位将军,若匈奴设伏,怕是我父亲危险。请诸位将军救一救我父亲。”“非我们不救,方才公主出言阻止,小将军听不见?你父亲听劝吗?“不是他们挑李广的刺,一照面匈奴的态度有异,一个个都认为其中有假,谁要追出去刘侄也提前的阻止了。
“难道就这么让我父亲去送死?"李敢整个人不好。刘侄是阻止了,但现在的问题是李广冲出去了,以他一人之力若是中了陷阱如何是好?
有人道:“李小将军的意思是,我们明知有陷阱,阻止了你父亲不听,非要冲出去,现在我们应该明知其中有陷阱,也要领人去救李广将军,送大汉的将士们去死?”
这话让李敢怎么接?
李敢的命是命,军中将士的命不是命?
不曾犹豫,李敢急忙下城,这就骑马追出去,别人可以不救他的父亲,他得去救,如果救不了的话,那他跟父亲一起死。“把楚顺唤来。“刘蛭于此时吩咐,那端的将军们也道:“公主,还是要救一救李广将军。”
刘侄理所当然的答道:“当然。”
要给人教训,也要捏着道德的至高点出手,至于怎么来救人,不急于一时。刘侄迅速下城门,她的成年女兵们都已然准备好。“救了人就回。不要恋战。“刘蛭叮嘱人,女兵们答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