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朕赢了也是卫青赢了
萧政,刘侄举荐他为朔方郡守。
“很不错。能担起重任。"刘侄点头不掩饰对萧政的满意。刘彻笑道:“让他成了朔方郡守,.”
陈解,看,萧政有疑惑,刘彻也有同样的疑惑。“人若不合用便撤之。父皇以为如何?"合适就用,不合适就不用,刘侄的态度一向如此。
刘彻轻轻一笑,心情可见更好了。
“那就试试。"试探刘侄,大可不必。陈掌那一个女儿,书读得不错,瞧得出来是个有内秀的人,对周围的试探,奉承,处之泰然,也是能够沉得住气的人。小小年纪能够稳住,刘彻有些能够理解她的成就。刘侄不着急和陈解碰面,陈解也不急于冲到刘侄的面前。她们相互都清楚各自立身的根本。
刘侄提起朔方城内的一些事,计划书都是给刘彻上过的,养马的地儿,负责养马的人都是匈奴人,比起大汉内的一些人,匈奴人养马是有一手。“赵信要反的事,你提前收到消息,也早做防备。你舅舅可是说了,多亏你提前提醒,否则怕是要让大汉损失惨重。"刘彻想起这事。刘侄颔首道:“收到匈奴大单于那儿传来的消息,他们也动脑子企图分化我们大汉。赵信原为匈奴小王,迫于无奈而不得降于大汉。匈奴大单于从前不出手,现在却出手,成算怕是极大的。我本着小心无大错的想法,提醒了舅舅,舅舅应对得体。”
赵信一死,匈奴大单于想要拢一个大汉能将的心思也被毁了。大汉折了一个赵信,虽然也有损失,好在这点损失比起赵信落入匈奴大单于手中要好。
“因着赵信的原因,朝中人都认为匈奴人不可信。要求军中将匈奴人全部解决。你怎么看。“赵信的背叛,人是给解决了,不代表问题也得以解决。刘彻迎对朝堂上的问题,直截了当的问起刘侄。刘侄只道:“身为汉人,就无人与匈奴私通?”霍去病不作声,见刘彻喝完了米汤,先一步给刘彻续上。卫子夫都慢了一步。
“这让我想起了李斯的谏逐客令。“刘晖提起旧事。“当初郑国渠让秦国倾尽一国的人物力而成,因而无南下之力,也让六国得以延续。后来有人状告郑国其心非为于大秦,而是想修这一条渠,拖住秦国灭六国的脚步。因而秦国上下都提出逐六国的人出咸阳城,朝堂上更是不能用这样的人。”刘彻何许人也,一听刘侄的话已然懂刘侄的意思。刘侄挑眉道:“人心是最难测的,用人且用之。不能因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真要是这样,匈奴大单于的目的也算是达到。”匈奴人一定会比大汉的人更了解匈奴,用匈奴人对付匈奴,自来是刘侄的建议。
一个赵信,叛了就叛了,背叛大汉的人解决就是,不至于为了这样一个人,从此谈用匈奴人而色变。
“仗怎么打,父皇只要捉住大方向,剩下的让人各使出他们的本事。“刘侄认为这各显神通,多好,有多少本事,显露出来一目了然。“况且,匈奴能够给匈奴人的有多少?大汉的日子,当真不让匈奴人们心之向往?“刘侄对收拢人心一事,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只是得一步一步来。刘彻愉悦的笑出声,“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能。”只会牧马放羊的人,他们所攻下的地方,都在他们的眼前不假,他们所想所想的也只是能不能牧马放羊。
刘彻仅为听刘侄说出心中的主意,不代表刘彻没有想法。“父皇分明心中早已拿定主意,偏还要问我。"刘侄控诉刘彻。“若不然怎么知道你在外头几年是否长进。"刘彻为何而试,也敢坦然道出,几年不见刘侄,人不在跟前,是不是变了?变了,变得更内敛。
刘侄不纠结,送上一块兵符道:“北军的三千将士,一个不少还回给父皇。”
提起这三千人,刘彻不以为然的伸手接过兵符道:“那便让他们归于原位。”
刘侄更无意见。
人只是暂时给她用用,她在外头不能全指望她的八百女兵,其中还有年纪小得都要让人无视的存在。
回来后,兵马火速上交,多一刻都不留。
刘彻但问:“那些人里有可用的人?”
“有。父皇瞧着吧,北军得出乱子。“这,刘侄太过自然的说起北军要出乱子的事。霍去病盯向她,北军不是闹着玩的,不能乱说。“北军都是些什么人,父皇有数。您给我的三千人在我手里,我操练过,再回去比试,不出乱子才怪。要说北军的将士的功夫,真让他们保卫长安城?”刘侄摇头颇为嫌弃。
刘彻当了听不见。定位不一样,好不好刘彻有数,刘侄自小见的兵都是大汉的精兵,是要跟卫青上战场,千里奔袭匈奴的精兵,岂是北军可比。“出乱子就让你去收拾。"刘彻有言在先。刘侄摇头道:“北军的人有用没有用,端看他们谁有本事收拾。收拾好了直接就用,哪里有需要我插手的地方。”
此言算是跟刘彻提及他方才问及三千北军是否有可用之人。人是有的,试一试就能试出来。
刘彻抬了眼皮道:“且拭目以待。”
看看看,都只管等着。
刘侄陪刘彻和卫子夫用了膳,等着刘据下课回来,姐妹们在一道叽叽喳喳说起这两年发生的事,刘蛭对上刘彻和卫子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