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第34章
顾闲注意到王世贞的目光,一脸警惕地往旁边挪了挪,还学王世贞说话:“我这是给家中父母写家书,不太适合给您看。”王世贞”
张居正到底是怎么忍住不打他的?<5
王世贞道:“我看你所用句读与寻常句读不太一样,难道有什么讲究?“顾闲幼时懵懵懂懂,并没有太多前世记忆,从小跟着父兄识文断字,后来又跑县学旁听,书写习惯与这个时代基本没有区别。来了京师后,那些一度被掩藏在脑海深处的记忆便越来越清晰,这新式标点符号便是其一。<1
王世贞一问,顾闲就想起来了。
他老师,据说是大明文坛领袖,写了啥诗不知道,写了啥文也不知道,但是褒贬人物、点评文章很有一手,明明没在朝中当大官,却还是有许多人争相找他给逝去的亲人写墓志铭或者给自己的书写序。<1李时珍就曾经找王世贞写《本草纲目》的序,王世贞表示字太多,我又不懂,你确定里头没有谬误吗?要不你回去再校对校对。李时珍一听,又回去精修了十年。<6
直至李时珍垂垂老矣再找上门,王世贞才给他写了一篇表达了自己读完以后惊为天文的序,于是《本草纲目》这么一本鸿篇巨著由此被各大书坊刊印出版,红遍大江南北!<1
王世贞在士林中的热度还真不是盖的,李时珍只是其中一个罢了。还有个叫胡应麟的后生,科举屡试不第,带着诗来找王世贞点评。王世贞爱不释手,一直书信往来不断,还在信中表示很想和胡应麟抵足而眠聊个十天十夜(何日来,倾筐倒度与足下连床作十日语,望之望之)。<4这位后生后来也因为王世贞的夸赞成为了江南文坛领袖。胡应麟具体写过什么诗顾闲也不晓得,但胡应麟干过一件挺有名的事,他夸《春江花月夜》在刘希夷的《白头翁》之上。刘希夷的《白头翁》全诗写的什么大家可能不知晓,但里头出了句很有名的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事实证明这种拉踩式的夸奖最容易引起热议。当时的江南诗友圈一听,比这句还好,那肯定得读一读,于是胡应麟身边一圈文人纷纷开始点评《春江花月夜》好在哪里,这首此前没几个人知道的诗就这么火起来了!<2
这说明什么?
传说中的文坛领袖在他们诗友圈影响力惊人!<1文坛领袖说好的,旁人要么跟着夸好当应声虫、要么故意唱反调以显示自己的独特,但不管说正说反,热度总归是起来了。想推广新鲜事物,要的不就是热度吗?不怕有争议,就怕无人问津!1顾闲可是见识过各类新旧商品广告攻势的,于此道上也有了那么一点心得。所以吧,要是王世贞能接受并推广新式标点符号,就不怕士林没反应!顾闲立刻忘记自己刚说过的"不太适合给您看”,兴致勃勃地就着自己写的家书给王世贞讲起自己此前写给张居正的新式标点符号推行方案。目前张居正那边一点消息都没有,也不知张居正有没有采纳他提议的打算。估计是近来事情太多,实在没空腾出手来琢磨这件事吧。王世贞瞥了顾闲一眼,没立刻说话,而是拿过顾闲写到一半的家书看了起来。
这小子瞧着没个正形,嘴巴倒是挺严的,平时似乎什么事都往他面前讲,可这事若非他刚才主动问起这小子压根没提过半句。顾闲接收到王世贞的眼神,颇为无辜地眨巴一下眼。日常分享什么的,难道不都是讲刚遇到的新鲜事吗?过了就不讲,多正常!才不是他此前没想起来跟王世贞说。1顾闲写家书,词句十分活泼,读着很有见字如晤的感觉。王世贞通读下来,基本便了解了新式标点符号的用法,只是还不够全面。他让顾闲把给张居正写的那份方案给他也来一份。顾闲边嘀咕着“谁家好人一篇文章写两遍",边在王世贞“你写不写"的眼神威压下开始把新式标点符号方案写了一遍,虽说字迹有那么一点潦草,但内容那是分毫不差的。<1
王世贞默不作声地接过细读。
这么完善的新式标点符号体系,几乎是一被采用就能推而广之的。王世贞虽是后世所说的明朝“后七子"之一,但王世贞的许多论调却与李攀龙这种坚定的"拟古派"不太一样。
他虽同样认同李梦阳提出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那是指年轻人读书该读这些,而不是自己写诗也对其裁裁剪剪、挪为己用。<2王世贞对大明文坛充斥着的拆组抄袭之风颇为不喜,认为这些没有一点真情实意的玩意简直一无是处。
只不过目前还是李攀龙掌握着文坛话语权,王世贞对他的作品只能回避和维护,不能明说友人的不足之处。
这样的新式标点符号,对于写诗文时常年坚持“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的李攀龙而言,恐怕不是很好接受。李攀龙在士林中的影响力可不小。
王世贞问:“你怎么想到这些的?”
顾闲毫不犹豫地说:“梦中所得!”
众所周知,梦是很神奇的东西,梦中一切皆有可能。<3远的有那著名大才子江淹少年时提笔一写就是美辞佳句,后来他忽然梦见仙人来问他讨回以前赠给他的一支笔,他从怀里掏出支五色笔还了回去,便再也写不出好文章了,世人遂有“江郎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