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39章
隆庆皇帝斋戒了几日,雨还是没停,甚至还间歇性地下了会冰雹,这下所有人都夹起尾巴做人,不敢在这节骨眼上冒头,生怕天降灾祸的锅落到了自己身上顾闲有点犯愁,感觉今年的玉米怕是要颗粒无收了,拉着张简修的手让他回家时务必要看好他们硕果仅存的玉米苗苗。好在沈春生知道他惦记着玉米,中间又来了一趟,告诉他庄子那边没被淹。尤其是玉米,这可是约好要请阁老去掰的,沈春生一直让人重点照顾,玉米地没有半点积水。
倒是最近这场冰雹打坏了一些苗,得让有经验的人过去修修剪剪。沈春生道:“哑叔和李婶正好到京师了,有他们在你放心。等放晴了你再出城去与他们吃个饭,他们都想你了。”
哑叔是个哑巴,只有别人喊他哑巴或者哑叔的时候他才回应,久而久之,他本名叫什么已经没多少人记得了。<1
哑叔很会侍弄庄稼,每回顾闲想种什么就跑去问人家,一来二去关系就亲近起来了。2
哑叔跟李婶走到一块,说起来还跟顾闲有那么一点关系。李婶早年嫁过一次人,她父母收了人家聘礼把她嫁给个读书人,说是万里挑一的好姻缘,嫁过去能过好日子。
李婶满心欢喜地备嫁,结果嫁过去才晓得短命的前夫得了重病,人家找她冲喜呢。
没过多久,前夫就死了,冲喜没冲成,婆婆天天骂她丧门星。还不许她改嫁。
说是她守到五十岁就能给家里挣个牌坊,勉强也算有点用处。<8李婶她婆婆最得意的,就是她独自抚养几个孩子长大,还获得了官府嘉奖2顾闲有次去找哑叔玩,闲着没事爬到树上到处张望,好巧不巧撞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的李婶昏倒在院子里头。
顾闲二话不说喊上在树底下插秧的哑叔冲进去把人扛去看病。顾闲向来是爱管别人闲事的,也不知他跟李婶说了什么,李婶病愈后不愿再被关在家里了,而是在顾闲的牵线下找了个帮厨的活。任李婶婆婆如何呼天抢地、胡搅蛮缠,顾闲都说不知道人在哪。哑叔更不必说,他本来就是哑巴,问他根本没有用。<2李婶勤劳肯干,什么事都学得很快。不到一年,她便攒出了父母将她嫁出去冲喜所收的那笔聘礼。2
那天李婶对着自己攒下来的银钱哭了半宿。原来只需要干上那么一年活,就能买下自己的一辈子。<6父母当然也有父母的难处,那些年又是倭患又是饥荒,多一个孩子就是多一张嘴巴吃饭,与其大家一起饿死,倒不如应了这门婚事。比起担上卖儿鬻女的恶名,收点彩礼将女儿嫁了好歹说出去没那么难听③可是要从十几岁苦守几十年,命真是苦啊。倘若婆婆妯娌好相处,日子倒还过得去,可她这吃不饱穿不暖,还时常挨打挨骂,能不能活到挣来牌坊的那天都不一定!何况她也不想要那么个冷冰冰的牌坊。
大明民间对寡妇改嫁没有太多的非议,许多寡妇大多都会选择再嫁。没办法,家里都穷得揭不开锅了,就算贞节牌坊能当饭吃,那也得有命拿才行啊!
何况官府也不是每个"节妇"都给表彰,还得去打点打点人家才晓得你在家中守了二三十年寡,要不然死家里了都没人知道。<2所以民间的普遍情况是该再嫁还是得再嫁,咱平民老百姓没那么多讲究。像李婶婆婆那样极端的反而是少数,纯粹是攒了那么一点家底就觉得自己家是“书香门第”,与寻常人家已然不同了。后来李婶与哑叔走到一起,又把李婶这位前婆婆气昏了一次。别看哑叔没亲没故,又是个哑巴,实际上他没成亲前便挺能攒钱了,成亲后更不得了,夫妇俩都是勤快人,日子那是越过越滋润。前些年沈春生雇佣哑叔来管地里的事,钱给得很足,夫妻俩便决定一起干这差使了,都觉得务必要对得起沈春生给的钱。对顾闲,这夫妻俩更是当自家弟弟来爱护。顾闲听沈春生这么一说,顿时有些坐不住了,兴冲冲地说道:“我看今天就不会下雨了,今天我就去吧!”
说完顾闲也不等沈春生回应,径直去与王世贞说起此事,说是要把淘淘托付给他半天,有朋自远方来,能不去见乎!<1王世贞”
王世贞听他叭叭叭地讲了半天,脑壳有点疼,摆摆手让他爱去就去,仔细半路又下冰雹砸他脑袋。
顾闲咕哝:“才不会那么倒霉。”
与王世贞说了一声,顾闲便出城寻老朋友们玩耍去。虽说他什么菜系都会做那么一点,但也有些别人的长处是他学不来的,比如李婶做的糟卤就堪称一绝,糟什么都很香。2江南一带最擅长做糟货,海味山珍、蔬菜瓜果,什么都能拿去糟一下,但家家户户做的糟卤都不一样,顾闲自己试过了,好吃归好吃,但就是做不出李姐那个味。
顾闲馋了一路,见到李婶就问人家有没有带糟卤来京师。李婶笑呵呵地道:“带了,带了,昨儿在船上就把你爱吃的鸡爪和花生放下去糟了一夜,你尝尝看入没入味。”
顾闲不客气地大快朵颐,只觉没有白跑这一趟,吃饱喝足便舒服到想要躺平睡一觉。
哑叔从外头回来时,看到妻子朝自己比了个噤声手势,一看,是顾闲在不远处趴着睡着了。他笑了笑,把从地里带回来的新鲜蔬菜放到厨房那边去夫妻俩第一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