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魏观任何不切实际的问题,还会为百姓修改农具,更便于耕种。
而且他诙谐有趣,待人如沐春风,与他长久相处,没有人会不为他折服。至于心软容情,魏观并不觉得父亲说的对。陈叔父有自己的衡量,他只是不死守着律法,酌情定夺,若是恶人,他也有雷霆手段,绝不手软。甚至还在县里设立善恶两榜,两榜各十人,分别是当月行善事做多和做恶事最多的人选。有些恶事,律法是不判的,但在道德上受到谴责。每月评定一回,那十人就会在乡里臭名远扬,甚至记入族谱,久而久之,人有羞耻之心,争而向上,百姓教化。
这些只是陈叔父众多功绩的一隅而已。
魏观当时年岁不大,只记得少许,但也足够他十数年来,始终敬重。他甚至记得,初闻婚事时,是他不经意间听见了爹娘的谈话,当时他极为欣喜,夜里蒙着被睡不着,翻来覆去地开心。若是将来能娶陈叔父的女儿,那么陈叔父也将是他的父亲,那是他祈盼的父亲形象。他到时不要叫岳丈,也要随妻子叫爹,即便他当时还不能完全领会妻子的含义。
第二日,他待陈叔父,理直气壮的比往日亲近得多,甚至缠着陈叔父回家用饭。
看到了还在摇篮里的元娘,她很小,但被养得很好,白白胖胖,大红色的万福纹襁褓,瞪着圆眼睛在咬手,手还是握成拳头的。看得当时年幼的他十分忧心,还问陈叔父,“妹妹吃拳头会不会噎到?”把陈叔父和其他人逗得哈哈大笑,耐心同他解释。边上还有人说,女儿肖似父亲,有探花郎父亲,她大了也会是大美人的,夸他有福气。年幼的他,双臂撑着,趴在摇篮上盯着正吐口水泡泡的妹妹,有点不大相信他们的话,虽然妹妹的确很可爱,但怎么也和大美人扯不上关系。但她是陈叔父的女儿,他一定会待她很好很好,就如爹爹对待娘亲那样。年幼的魏观,拿着拨浪鼓,一边逗笑妹妹,一边暗自下决心。后来,父亲升迁,全家都要搬走。
年幼的魏观对妹妹依依不舍,直到上了船,他都还在想,没有自己给妹妹摇拨浪鼓,她会不会不笑,那该怎么办?妹妹太可怜了。他当时那么一闹,一快心,可让他娘啼笑皆非了许久。
许是未曾与元娘这样长时候的单独相处,看着她可爱较真的样子,魏观莫名想到从前的事,唇边溢起浅笑。
他注视着她,目光灼灼,难以忽视,叫元娘发懵,疑惑地摸了摸脸颊,疑心的想,难不成自己脸上有什么东西。平日从不见他这样直白的目光。还好,魏观素来有分寸,他察觉到元娘的不适应,很快收回目光,状若寻常,继续点茶的其他步骤。
他耐心心指导元娘该如何筛茶,他则煮沸茶肆送上来的泉水,“煮水,二沸至三沸为佳。”
沸水淋竹宪与茶盏。
做到这一步,才总算是要真正开始。
取茶粉倒入茶盏内,用汤瓶注水,手法颇有讲究,先把茶粉调成膏状,最后沿边绕圈加水,再用竹宪击拂茶汤,手腕得用巧劲,竹宪击拂得又快又重。最后下汤运匕,茶匙加水,使得击拂出来的浮沫显出图案。前面都尚可,元娘觉得不算难,顶多竹宪击拂茶汤有些费手腕,但最后一步,元娘都未瞧清是怎么做的,茶面上已经多了花样,正是她鬓边的银边八仙花元娘惊叹不已,手置胸前,几近失语,“你是怎么做到的?”“熟能生巧。"魏观笑答,“多试几回便好。”元娘觉得这话有宽慰的成分,若当真这么简单,茶肆也不会将茶百戏当做招牌了,而且比魏观方才随手所做的图案要简单得多。他方才茶百戏的图案是银边八仙花,其实没那么好弄,虽说外边四瓣,内里只需点上些小点,但花瓣边缘线条顿感,非圆非直,胖而不肥,纵然是纸上画出都难有神韵,何况是在茶上显出。
元娘不禁好奇,若是除开鬓边花的缘故,魏观最难能画出什么图案。心中如此想,不经意就问出了口。
魏观思忖片刻,答道:“青山垂柳白鹭,明月江畔客船,皆可,都只需简单勾勒,若是将汴京风貌悉数画上去,我就无能为力了。”他说到最后,轻轻笑着,谐趣了一句。
元娘被逗得呵呵直笑。
魏观点茶一成,就把茶盏奉给元娘,元娘这时候低头饮了一口,眨了眨眼,接着又饮。
她觉得好生稀奇,明明与茶肆用的是一样的泉水,一样的饼茶,可是魏观做出来的茶汤似乎更细腻一些。原本还不觉得,有他这杯衬托,竞觉得茶肆的茶汤要涩一些。
难道手法不同,当真会差这么多?
还是,因为是魏观所做,所以她才觉得更好喝。元娘仔细思量,感觉自己应当不是这样会为色乱智的人,那就只是能是魏观的手法更厉害了。元娘又低头抿了一口,到底耐不住,眨巴眨巴眼睛,望着魏观,眼神明亮闪烁,任谁都能看出她的欲言又止。
魏观自然也能,他笑了笑,如她的意,主动开口问,“你可是有何疑惑?”元娘立马竹筒倒豆子,把疑问给说了,最后道:“这些步骤应当大差不差,为何味道却不同。”
魏观温声皆是,“并非如此,每一步的偏差,都会使得滋味不同。譬如竹羌击拂茶汤,力度不同,打出来的口感不同,还有焙茶,火候不足便会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