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第一百五十章
名声打出去之后,城外织坊隔三岔五便有织户来投,对此,七娘和春枝自然乐见其成,但也不是来者不拒。
每有人来,必经重重考核,一看手艺,二看人品,三则要看性情喜好。那些手艺好、品性佳,办事麻利又爱干净的,可评一等,派去与徐掌柜合办的高等织坊内,专织湖丝,月钱也最高。略次一等的,留在大织坊内专做官府供奉;再次一些的,便是随处可见的寻常织工,另有新辟出来的小作坊,可容纳百人上下,专门用普通丝生产市面上卖得最好的时兴花色。这样的布料销路最广,对细节要求不算严苛,当然,织工们的工钱也是三类人中最低的。
除大织坊对官府的活计,另外两处织坊产出的成品布料会分别送往薛掌柜的铺子和汇芸楼,供全国各地往来客商品鉴打样,并供给固县销售。汇芸楼一楼大堂有专门展示的多宝阁,里面摆放着薛掌柜和明记各人生产的得意之作,还有朱杏、老楚头、芳星等人做的染色、螺钿和苏绣屏风、挂画等,花样繁多。
每月明月和薛掌柜都会从中挑选得意之作,专门摆放到显眼位置,或直接从二三楼挑空处悬挂而下,随风飘荡,风流旖旎,竞成一景。如此一来,不必伙计刻意兜售,往来用餐、应酬的食客进门就能看见。有觉得不错的,便会随口问价钱,觉得合适就顺手带几件走。渐渐地,就开始有各地客商专门往汇芸楼来看:谁都知道这里有各样新鲜花色,反正去哪里都要吃饭,不如就在这里,还能租它家的画舫游西湖呢!四月初,有个姓吕的商人来要了一批葫芦宝瓶纹提花绡,做佛诞节之用。五月中,那位吕掌柜又来,说那批货卖得不错,想同这边谈一笔大买卖。近半年来,如他这般由小及大的客商不在少数,负责这部分买卖的香兰并不惊讶,熟练地请他入后面阁儿详谈。
“不知您想要作何用途的何种纹样,想用什么丝,染什么色,大约要多少呢?”
吕掌柜不答反问:“你能做得了主么?”
香兰笑容不变,“做不做得了主,单看您要怎样的货。”如今她已历练出来,明月适当放权:等闲分量的买卖不必上报,直接联系七娘即可。
吕掌柜慢慢吃了口茶,闻言微微一笑,抽出雪白的湖丝手帕轻轻拭了拭嘴角,“丝么,中等寻常蚕丝即可,花纹、颜色一概都有限,只是量么,略大了些,少说也要五千匹,你可做得了主?”
五千匹?!
香兰吃了一惊,“敢问贵客要运往哪里呢?”东家在不少地方都有买卖,再加上薛掌柜,两边铺的摊子可不算小,必须事先问清楚,免得重叠,回头成了自家内斗。吕掌柜也不瞒她,抬手往东边遥遥一指,“实不相瞒,我是个跑海的商人,这批货是要贩到高丽和倭国去的,五千匹还未必够卖呢。”如今海运发达,大禄造船业乃当世一流,海商并不罕见。而大禄丝绸更举世闻名,东西诸国无不为之痴迷,每年通过陆运、海运送出去的丝绸少说也有厂十万、上百万匹,五千确实不算多。
那就没冲突了,香兰暗自松了口气,又问:“恕我冒昧,瞧您的气派,必为个中老手,不会没做过海外丝绸买卖,既如此,必有旧日伴当,怎么如今?”做任何事都需要磨合,全程费时费力不说,还有风险,所以只要不出岔子,大家都不会轻易更换合作对象。
吕掌柜微微蹙眉,“此事恕我无可奉告,买卖自愿,钱货两讫,不刨根究底也是道上规矩。我是诚心要货,你尽快去问你们东家,若八月初一之前做得出五千匹,再行细论无妨;若做不出,我马上去找下一家。”“中秋之前?“香兰吃了一惊。
今儿可是五月中了,也就是说,满打满算只有两个半月功夫!这还不算商谈的细节呢。
“不错,"吕掌柜点头,“我要得急,不然也不会来找你们了。”听到这里,一切都变得合理起来:放眼整个杭州城,能在不耽搁原有买卖的前提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交货的,似乎也只有她们家了。香兰不敢耽搁,送走吕掌柜后立刻去了明园,将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中秋前就要?"明月也有些意外,"工期有些赶呐。”徐掌柜那边的织坊不能动,各地的霞染、流霞染都从那边出;大织坊也不能随意接手,跟官府的买卖容不得半点疏忽。那么剩下的,就是最近几个月新扩招的小织坊。明月在心中飞快盘算起来:小织坊现有织工八十六人,技艺不过寻常,织不得繁复纹样,寻常花色每日每台机不过一匹,每日八十六匹。如无意外,每个月就是两千五百八十匹,两个月是五千一百六十匹,刚刚好。
但太刚好,就有点不保险。
而且这里还涉及到花纹和染色的问题,眼下正值多雨季,万一阴雨连绵,染的布干不了呢?
或是万一他要的花色复杂,织工织造更慢呢?可若因这点潜在的可能就放弃,未免有些可惜。五千匹的一口气买卖啊,若能拿下,小织坊的销路也就有了着落,不必再熬心费神四处兜售了。
而且只要合作愉快,就有九分可能发展成长期客户,以后也有了指望…明月沉吟片刻,“你可知他姓名,住在哪里?”香兰点头,“他叫吕德昌,住址也在方才我给您的名帖内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