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此刻才刚刚开始。
背诵只是记忆力层面的胜利,而练字与写文章,则是对他心性、悟性乃至意志的全面考验。
他向赵夫子深深一揖,声音清朗而坚定:“学生谨记夫子教诲!”
告别赵夫子,陆明渊捧着笔墨纸砚,以及那几本文章范本,走出了学堂。
午后的阳光透过树梢,斑驳地洒在小路上,仿佛为他铺就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村头的小溪边。
溪水潺潺,映照着天光云影,也映照着少年那张沉静而坚毅的脸庞。
他将那几本文章摊开,逐字逐句地品读起来。
八股文,这种被后世诟病为僵化、束缚思想的文体,在此时此刻,却是通往仕途的唯一桥梁。
陆明渊没有带着偏见去审视它,而是以一种现代人分析“系统规则”的冷静与客观,试图去理解它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
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些繁琐的名词,在他眼中,逐渐构建成了一个严密的框架。
他看到的是一种极致的结构美学,就像是一套复杂而精密的数学公式。
只要掌握了其核心算法,便能推导出无数个正确解。
他默默地将这些“规则”在脑海中分解、重构,试图找到最快、最有效掌握它们的方法。
他的手指在草地上轻轻划动,模拟着笔锋的走势,脑海中则不断回溯着那些范文的精妙之处。
溪水映照着他的倒影,年轻的脸庞上,没有一丝浮躁,只有沉淀下来的智慧与决心。
夜幕降临,陆明渊才带着一身的露水和满脑子的文章结构,回到了家中。
油灯下,他没有急着翻开那些范文,而是先摊开宣纸,拿起那支狼毫笔。
笔尖蘸墨,在雪白的纸面上落下第一笔。
他的手腕僵硬,指节发白,与他那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具身体,在书写方面,确实是“弱”到了极致。
他深吸一口气,没有气馁。他知道,任何高楼大厦,都始于最微小的基石。
一笔一划,如同愚公移山般,陆明渊开始了他漫长而枯燥的练字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