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四章(3 / 4)

们的对话,恐怕也会觉得有些疑惑的。因为那被人称为“荀先生"的男子,不仅衣衫褴褛,稍显宽大不合身,像是从什么地方捡来的,还肤色蜡黄,面容瘦削,哪里有什么“先生"的样子。但若凑得更近一些,就能从他身上闻到一些若有若无的草木姜黄混杂的气味,也正是这肤色的由来。但好像,说这是因身体多病而不得不常年服药,也完全解释得通。

“荀…荀郎君,咱们现在该怎么办?"那人改了口,重新问道。问话的人见到过,自家主人在准备送出那封信前,是怎样一番手足无措,惊慌不已的样子,现在被转交了这份书信,也是一阵阵的心神不定。装有密信的竹筒,已被他小心地挂在了脖子上,一直垂在了里衣当中,唯恐送丢了。

幸好,他不仅平安地抵达了河东,继续向北抵达安邑,就能将信送到河东卫氏的人手里,完成蔡邕托付的重任,现在六神无主之中,身边也还有一位靠得住的荀氏子同行。

这位名叫荀攸的男子,乃是荀爽的堂侄孙,恰好未随同荀或等人一起撤向冀州,便得了荀爽的嘱托,前来河东河内走一趟,探查一番董卓话中所说的情况说实话,荀攸其实并不太相信,弘农王此刻已然不在京中,而是提前逃窜在外。

他比叔祖荀爽来洛阳早些,是应了大将军何进的征辟前来的,也得了个黄门侍郎的官职。这职位免不得和宫中打交道,也让他虽未亲见过弘农王,却对他的行事作风多有耳闻。

这确实不是一个做皇帝的料子。但也很难说,是不是因为灵帝借助宦官掌权,大将军又凭借士人的力量反抗,这两边的拉扯中,年少的弘农王备受忽视甚至是打压,最后就成了这个样子。

说他会暗藏一把刀兵,在真正无力回天的时候刺杀董卓或者以身殉国,荀攸是相信的,但说他会偷天换日,在所有人都没察觉到的时候遁逃到河内,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可是……这消息是董卓透露出来的。

以董卓今日的地位,他比谁都不希望这个情况发生,也比谁都不敢让刘辩刘协脱离开他的掌控,更不会胡乱编造出这样的事情,给他自己找不痛快!他的话,恰恰是最可信的。

荀攸定了定心神,想到临行前他和叔祖的短暂交流,向信使道:“我们接下来分两路走吧,你去把信送给蔡公之女,但务必嘱托她,即便要将此信移交给卫氏的主事人,也切莫着急行动,等一等我的消息。”信使一惊:“您……您是要?”

荀攸道:“我往河内走一趟,去看看黑山军中是何情形。”他自认自己的眼力尚可,分得出来有皇帝的黑山军和没皇帝的黑山军有什么区别。

见信使面上仍有疑色,他又拍了拍衣衫:“你看,不必担心,我要混入流民当中不难。”

他们渡河时,其实就一度混入过难民的队伍中。那董卓在洛阳肆意妄为,连先帝的陵墓都敢开启盗宝,还有什么是不敢做的。有不少洛阳城郭外偏远之地的百姓,就遭到过西凉军的劫掠,有侥幸活命的,总要想办法外逃。这些人既已抵达河内,最好的选择就是投到一处城池庇护下。

荀攸在登岸后已打听过了,如今黑山军一部分越界河东,似是去办什么要事了,余下的都屯于野王,也愿意收容逃避而来的洛阳百姓。他混入当中,绝不起眼。

但他要当个"难民",还是一个衣服都是捡来蔽体的难民,自然没有驴马可骑,是完全凭借着自己的一双脚走到的野王县外。这双刻意做旧的鞋子,也已磨损得有些难看了。对这位荀氏子而言,此前还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但心有所念,他的神情依然平静而从容,看起来就像是一块沉默的石头,伫立在了等候进城的队伍中也就在这时,荀攸忽然眼皮一跳,被前方的动静吸引去了注意。只见最靠近城门的一名男子忽然叫嚷了起来,推推操操地就想要往里挤去,却被守城的卫兵无情地拦截在了外面,带到了一边。他一边挣扎,一边怒气冲冲地问道:“你凭什么不让我留在野王?我明明回答上来了!说什么跟着你们离开这里,到另外的地方也能谋生,沿途还提供吃用,分明就是在骗人!天下间哪来这样的好事,你们…你们就等着把人带远了之后丢下。我知道你们的花招!”

他在挣扎之中摔跌在了地上,一把抓住了一名已要离开的人,跳起来后直接拦住了这人,“你……你说说!他们是不是就不让我们进城?”……“被拦路的人麻木地看了他一眼,接过了守城卫兵递过来的饼子,走到了一边,慢慢蹲了下来,伏在膝上小口小口地吞咽着,又上抬着眼,看着眼前这个无理取闹之人。

男子愣了一下,不情不愿地也站了过去。“你不能因为他们给了一口吃的,就真的被骗…”

“都给吃的了,还是骗吗?"蹲着的那人仿佛终于让腹中绝望的饥饿褪去了一些,有了说话的力气。“我答不上来,我就让开。我听他们的。”男子也终于不吭声了。他说自己回答上来了,其实也是瞎说的,但他见过从野王城里走出来的人,看到他们都比之前壮实,也想来碰个运气。谁知道他们说,城中可以容纳的人口已经"饱”了,若要留在这里,就要答上他们的问题。答不出来呢,就去另外的地方,但那里不归黑山军名下,只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