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之中,觥筹交错。
陆云和张修源、赵信、以及那绿衣官员,交杯换盏后,气氛渐浓,彼此也熟络了起来。
通过谈话得知,这绿衣官员名叫荀茂,乃中书省的中书舍人(从七品)。
此次奉命,前来九真郡,传递诸多有关人事任命的诏令。
此前已经在郡城那边,册封了一批官员。
如今沿途南下,也在不少府县给人封官许愿。
如一些政绩突出的县令,不少都被提拔了品级。
但没有陆云那么夸张,基本都只是提拔了一级,以从六品衔继续做县令。
另外也没有加封武职,那些县令依旧是文官序列。
其实给地方主官加封武职,也是朝廷惯例了。
以往的时候,在一些较为动荡的区域,为了更好的镇抚地方,朝廷都会给当地主官加封武职,令其统带兵马,文武兼施,抚治一方。
如当今的九真郡守,便被朝廷加了正三品的镇南将军衔,命其统管留守当地的一万南征军。也正是靠着这个镇南将军衔,九真郡守才可以调动南征军,并且驱使全郡兵马,抵御蛮夷。同样的,像郡内最靠近十万大山核心,蛮夷作乱最为严重的武平府,该府府尹同样也加了一个正五品的讨贼将军衔。
除了能够统管一千府兵之外,武平府尹还能再额外募兵三千,用以镇守地方,防备蛮夷入寇。如今朝廷给陆云这个县令,加一个奋威将军衔,目的也与前两者类似。
许他募兵千人,能够更好的守住居风县。
从而为朝廷扼守住这处三府交界之地,将蛮兵挡在外部,不使其侵犯九真郡腹心之地。
期间,或许是陆云给的银子到位了,作为郡守心腹的张修源,也跟他透露。
“陆兄此次能获封奋威将军,背地里乃是郡守在推力,目的是为了敲打谢府尹。”
原来,对于一直避战、怯战的谢逸,郡城那边的郡守,早就心有不满了。
因为在应对蛮军入侵的事情上,纵观当下郡内与敌交战的各府,唯有南靖府的表现最差。
日南府那边,面对六千蛮夷进攻,该府府尹都敢带兵主动出击,一千府兵大败蛮军,解了府城西卷之围。
后面又主动带兵尾随蛮夷,将之牵制在了朱吾县内,令其不得北上。
九德府那边,面对八万蛮夷进攻,却依旧守住了各城,不令一县有失,坚持到了大军反攻。相比之下,南靖府的谢逸,表现的就很让人失望了。
明明手握一千府兵,却连府城都不敢出去。
这下好不容易出了一个能打的县令,打出了歼敌五千的辉煌战绩。
结果此人依旧不敢主动出击,甚至与陆云会合,共守隆安县,封锁南靖府的南大门都不敢。如此胆怯之辈,在如今处处用兵的九真郡,自然就不那么受人待见了。
所以郡守见谢逸实在不堪用,干脆就请封陆云为奋威将军,总理南靖府军事。
让这个能打、敢打的县令,来统管南靖府兵马,好更快的平定蛮夷入寇。
听到此事背后是郡守在推动,陆云才算彻底安心。
有郡守的支持,那么区区一个府尹,便算不得什么了。
天大地大,九真郡内郡守最大。
只要听郡守的,谢逸就算有再多不满,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正好,陆云对谢逸也看不顺眼很久了。
此时自己加封奋威将军,文武一起抓,也算是彻底独立,根本不用鸟府城那边了。
一番饮宴,宾主尽欢。
从张修源等人口中获得了诸多隐秘消息后,众人吃完饭,陆云又亲自相送对方三里,以表达自己的谢意烈日之下,官道上烟尘飞起。
目送着两千大军远去,陆云慢慢收回视线,随后带人返回府衙。
回到衙中,他立刻让人拿来奋威将军的印信。
而后提笔挥毫,写下了一封调兵之令。
大致意思,就如以下。
【奋威将军令:即日起,调南靖府一千府兵,前来居风县听令,限期十日至。违者,军法处置。】没错,陆云要夺了谢逸的兵权。
那家伙不是一直见死不救,用言语糊弄自己吗?
现在他成了奋威将军,名义上变成了整个南靖府的军方一把手。
按照权责,县内所有兵马,都归自己掌控。
哪怕谢逸是府尹,同样有着对府兵的管辖权,可这权限排位,是要靠在奋威将军后面的。
朝廷诏令上,那句“总南靖戎事”,已经说明了一切。
面对陆云的调令,哪怕谢逸再怎么不满,也无法阻拦。
最多就是在调兵的事情上,做些小动作。
比如拖延时间,不发粮饷之类的。
又或者命令他在府兵中的心腹,对陆云的军令阳奉阴违,拒不配合。
但上述问题,都算不得什么大事。
不发钱粮,陆云自己都能掏腰包给,甚至实在忍不了,也可以一封奏书,告到郡城去。
他背后可是有郡守在撑腰的,两边相争起来,郡城会帮哪边,不言而喻。
至于说让将校抵制自己军令,这就更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