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下去。
不得不从前线抽调了近半大军,退回国内进行耕种,以减少消耗,恢复生产。
扶南国只在前线,留了四万左右的军队,继续与朝廷大军对峙。
但就算只布置了四万兵马,扶南国依旧有些消耗不起。
根据郡城派往扶南国内,进行刺探的斥候回报。
如今的扶南国内,大量的部族都出现了饥荒。
无数老人被驱赶出了部落,进入山林中自生自灭。
部落内的一些老弱残疾,也被削减了口粮,饿死了不少人。
人相食的惨剧,已经开始发生。
一些撑不下去的小部落,甚至开始爆发叛乱,只不过实力过于弱小,被留守国内的扶南大军给镇压了下去,没能掀起多少风浪。
也有那些不敢反抗,也没粮食的部族,选择进行逃离迁徙。
离开了原本的故土,往那一片蛮荒的山林深入,以寻求那一线生机。
整个扶南国内部,出现了剧烈的动荡。
后方不稳,自然也影响到了前线。
盘踞在日南、九德二府的扶南蛮军,陆续出现了不少逃兵,军心士气极其低迷。
在前线对峙的朝廷大军,甚至趁此机会发动了数次反攻,接连收复了数座荒废的县城。
将扶南蛮军占据的区域,进一步的压缩。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只要再熬个数月,最迟在今年末,扶南国便要支撑不下去,全国陷入崩溃了。届时,朝廷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但世事的发展,就是如此的操蛋。
眼看就要取得胜利,扶南国马上就要崩溃,朝廷的财政却也支撑不下去了。
原本给九真郡的补贴,直接被砍得一干二净。
而仅靠九真郡一郡之力,根本没法维持前线两万多大军的消耗。
要是郡城不想郡内也跟扶南国一样,被战争拖累,陷入总体的崩溃。
那么在财政破产之前,提前结束这场战争,便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哪怕心中再怎么不甘,也只能狠心放弃四个边府,把势力缩回到三个核心内府,以保存自己的实力。不过尽管郡城忍痛放弃了自己的胜利果实,却也不意味着扶南国就大胜特胜了。
扶南国就算夺下了日南、九德二府,取得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平原与出海口。
可在战死了两三万成年男丁,财政已经破产,全国几近崩溃的情况下,也已经元气大伤。
哪怕领地变大了,有了更好的生产条件,没有十年时间休养生息,绝对无法恢复实力。
在此期间,扶南国基本没法出动一万以上的军队,继续向九真郡发起大规模战争了。
这也是郡城特地设置一万蛮军入侵,才会进行援助的条件原因。
因为扶南国已经拿不出一万大军了。
后续就算继续向南靖府进攻,大概率也就是派个几千人骚扰而已。
这点人数,府县足够应对。
而时刻被几千蛮军骚扰,也将牵扯陆云大量的精力,让其无法兼顾山中,进一步拖慢他壮大势力的进度郡城只能躲在后方,慢慢的恢复实力。
等休养个三五年,朝廷打完了江北之战,夺回了高阳、广陵二郡,有了余力顾及他处后。
郡城也整理完了内务,有了积蓄,可以直接出兵,将互相消耗得差不多的陆云与扶南国,一举扫平。到那时,不仅内患与边患,可以一并解决。
甚至还能趁机攻灭扶南国,为朝廷再拓一郡之地,立下丰功伟业。
以上三个条件,便是陆云这次与岑铭正,或者说与其背后的郡衙,所达成的协议。
“想用扶南国来牵制我,算计的倒是挺美。”
陆云理清了郡城的谋划后,不由冷笑:“我倒要看看,你我谁能笑到最后。”
郡城想拖延时间,他又何尝不想?
或许在郡城眼中,有扶南国的威胁在,足以牵扯住陆云的大部分精力,让他没法开发山中,积蓄实力。可现实是,如今对于大山的开发,陆云早已不用借助居风县的资源。
甚至反过来,为了维持四千新军,山中反倒还要输出资源,用来养军。
而挡住扶南国,只靠山外居风县一地的力量,就足以了。
大山内的力量,依旧能够用来开拓积蓄,不会受到分毫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