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离去时,曾嘱托道长对东江府北部五县进行垦荒,而今过去四月,成效如何了?”办完了册封天光的事情,陆云便开始询问起东江府的政务。
吕启功收敛了情绪,肃容回道:“回将军,得益于驼山会将我方购买的牲畜陆续交付,下半年府内可动用的牲畜数量大增。
同时将军供给了铁料之后,打造出的农具也比之前多了数倍。
且后半年,山外又陆续送来了数万移民,从中又获得了几万劳力。
所以垦荒进度颇快。
经过四月垦荒,北部五县,陆续修建沟渠十条,开垦出荒田四十万亩。
现在仅有四万余亩荒地,还在进行收尾之中。
预计不用半月,便可开垦完毕。”
听到这个工程进度,陆云心中满意,微微点头,又问道:“那铁器工坊呢?”
去年他从铁山挖出了二百六十万斤铁料后,便委托吕启功,让其帮着建设出一座标准化、流水线化的铁器工坊。
现在听其说,山中出产的铁器数量倍增,想来也是有所成效了。
听到此问,吕启功露出一丝笑容道:“回将军,自从得到任务之后,下官收拢了领地内的所有铁匠、以及部分木匠,得三百余人。
然后以这些人为基础,又招收了一千学徒,建设了一座铁器工坊。
初期,工坊产量不多,每月仅出各类铁器万件。
后经过磨合,以及工序改进,产量倍增,一月可出铁器三万件。
等到十一月,顺天道谋反,易安郡为之大乱。
元师叔趁此机会,利用本道在龙溪山的影响力,从龙溪铁监中,招诱了千余工匠,把他们带回了东江府。
下官将这些工匠,也安排进了铁器工坊,并以这些人为师,又扩招了三千学徒。
如今铁器工坊之内,已有大小工匠五千余人,每月可产出各类农具十万件。
军械方面,每月可造枪一万杆,刀五千把,强弓两千副,甲胄一千套。
农具与军械的供应,已经不是问题。
倒是产出了这么多的农具军械,对于铁料的消耗极大。
工坊产能全开的状态下,每月需耗铁七十万斤。
并且这个消耗数量,还随着工坊工匠的人数提升,以及学徒技艺精深,正在不断增加之中。现在库存的铁料,只余百万斤。
若是再不进行补充,那么等到二月末,工坊就要停工了。”
民间一个普通铁匠,根据自己技术与熟练度的不同,一般每月能打造五到十五件农具。
而经过工坊的工艺调整,以及推行流水线工序,工坊的产能为之大增。
整个工坊五千余工匠,哪怕其中包含了三千学徒,每月产出的农具也有十万件。
若是算上打造难度更高的军械,那么他们的产能,基本相当于每月能产十五万件的农具。
相较于先前的小作坊式打铁,工坊的个人产能,差不多翻了五六倍。
这对于领地生产力的提升,无疑是极大的。
最起码现在,有了大量农具产出之后,东江府内的百姓,基本能做到家家户户有两三件铁器农具。并且官府库中,还存了数万农具。
至于各种军械,更不必说。
东江武库之内,已经储存了长枪十四万杆,刀七万把,强弓八千副,甲胄一万五千套。
强弓的数量之所以如此稀少,主要还是缺少合适的弓弦,以及制弓的木材。
鞣制弓弦需要用到大型牲畜的筋腱,或者肠道,来源稀少。
同时制弓用的木材,一般也要数年准备。
如今工坊一下能制出八千副弓,甚至都不是陆云的功劳。
而是元永华当初在招诱龙溪铁监的工匠时,趁着当地大乱,顺手将龙溪铁监的大量物资材料,也一扫而空,搬回了领地。
靠着这笔横财,这才有了陆云如此多的军械大爆发。
不然以陆云那近乎于无的弓材储备,就是逼死工坊内的铁匠,他们也造不出八千副弓。
“道长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这才短短四月,便从无到有,打造出了这么一座大型工坊。”对于如今铁器工坊的规模,陆云是颇为惊喜的。
虽然这里面,大部分都是搬空了龙溪铁监后的产能转移。
但工坊建起来了,就是建起来了。
这依旧是紫阳道的功劳。
一瞬间,他对于拔给紫阳道六个天官名额,也觉得极为值得。
这投资虽然很大,但人家也真能办事啊!
像元永华,直接带着工匠洗劫铁监,把人都拐回来东江府,这本事,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对于这位元道长,陆云心中是真心喜爱。
赞了一句之后,他又继续道:“至于铁料的事情,稍后我会补充的,不必担忧缺少。铁器工坊,继续全力打造农具、军械。
其中农具的数量不限,能打多少就打多少。
但是军械方面,数量要控制一下。
长枪与军刀,各自打造到二十万件就行,达到此个目的,便就停止。
甲胄则不限量打造,储备越多越好。
强弓的话,道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