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蜀国这头,自从宋陵传信过来后,蜀国的朝堂也开始争执不休。主战与主和各执己见,谁都不能说服谁。纵然有很多人眼馋齐国的土地,想要从中捞得更多的好处,但也有人觉得火炮太过危险。哪怕他们并未亲眼见证,但是从打听到的消息来看,祁桓手上的火炮威力巨大,绝非人力可挡。至于燕国……祁桓都打不赢燕国,可想而知,他们的火炮还要更厉害。
有这些大杀器在,他们下场不是专门送人头的吗?再者说来,他们真出兵都不知道跟谁打去。若是支援齐国朝廷跟燕国,那就是同祁桓作对,有违他们与祁桓定下的盟约;若是援助祁桓,那就是跟燕国走向对立,燕国手上的火炮可是连祁桓都要忌惮三分的存在。
左右为难啊。
为难的不止大臣,还有蜀皇。这两天两边的人连番劝他,主和派说得再理,主战派所言更是直击人心。
人家燕国被他们压了这么多年,连燕国都参战了,他们岂能再做缩头乌龟?继续偏安一隅是安全了,但是来日瓜分好处,哪里还有他们的份儿?一旦这回被燕国甩下去了,今后三国的局势将再次扭转,蜀国兴许要被他们联手甩在背后了。蜀皇怎么能忍受这种事情发生?比不上齐国也就算了,要是回头连燕国都比不上,他们百年后都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众人吵了半个月,最终还是因蜀皇的偏袒,导致主战派占了上风。蜀国一头扎进齐国的烂摊子里,且到底还是选择支援祁桓。他们赌的就是祁桓能尽快攻入长安,登基称帝。祁桓这边也疲于应对,蜀国能支援,祁桓求之不得。至于对方是如何贪得无厌,提出了多少无礼的要求,祁桓都一概应下。在战局面前,这些他都可以不计较,等到日后一切平定下来,再慢慢追究也不迟。蜀国在拿到了好处之后,也是利索地出了兵,只是他们绕过了燕国,不与燕国士兵正面交锋。
在援助祁桓之前,蜀皇便与宋陵说好,他们打的是齐国朝廷,跟燕国没关系。他们也知道燕国跟祁桓有恩怨,若是以后燕国还是要跟祁桓动手,他们绝对不会偏袒谁。
宋陵收到这封冠冕堂皇的信后,都看笑了。还真是各打各的,复杂得很。不过蜀国不掺合他与祁桓的事,宋陵也不计较他出兵的事,来日若是蜀国后悔了,又想掺合进来,那就两边一起打好了。蜀国答应支援了,但是一时半会儿还赶不到长安附近,祁桓压力依旧不小。这等紧要关头,系统依旧联系不上。
祁桓已经对系统彻底绝望了,却不知,系统只是在自救。它什么都没了,这回要是再失败兴许还要被抹杀,系统承受不住这个结果,是以,它还想再重来一次,不惜一切代价。